民国时期苏州报载谜语

姑苏晚报 20160612 B第02版

■诸家瑜


  民国时期,苏州曾先后有二三百种报刊发行于市,在这么多的报刊里,曾刊载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字联想和益智游戏,那就是谜语。在那个时期,报载谜语是颇受读者喜爱的。

  报载谜语《吴语》开先河

  据笔者了解,最早刊载谜语的,大概要算老报人马飞黄创办的社会通俗日刊《吴语》(1928年更名为《吴县日报》)了。《吴语》为四开报,20世纪20年代初,报纸日销量并不太大,该报于民国10年(1921)10月14日第二版刊登了副刊主笔戚牧用笔名“牛翁”撰写的《牧牛庵随笔·灯谜》一文,内容为:
  灯谜,古之廋词也,一名谜语,一名文虎,一名商灯,由来旧矣,盛行于江苏扬州、吴县,浙江之海宁、钱塘,福建之侯官、莆田等处,有闽派、浙派、苏派之别……文人好事,每岁元宵佳节,招集嘉宾,悬灯设彩,任人猜度。唐李玉溪诗“分曹射覆蜡灯红”,即指此。制谜则想入非非,匪夷所思,射谜则以己之心,度人之意,二难也。余友长洲蒋浩泉孝廉(懋翰)最称擅场,面底呼应,天衣无缝,柔橹”二“字射吴谚,曰“推扳弗起”;“鼻”字射市招,曰“精造第一”“;门口个个宫中人”射《论语》,曰“问管仲”,皆妙入毫颠者。余亦曾戏制一二示浩泉,“红雨”二字射窑货,曰“花边滴水”,花边滴水,系房檐上下之瓦。又“张飞喝断灞陵桥”七字,射吴谚“出马一条枪”。浩泉叹为典雅传神。惜张飞将军所持乃一条丈八蛇矛,非一条枪也。相与大笑。
  民国15年(1926)3月4日,《吴语》在副刊上新辟《吴语新文虎》专栏,第一期登了10条谜,是由赵仲熊创作的,谜底全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吴语:
  一、“阴阳历年底间之二龄童”射“三年活两岁”
  二、“阴阳除夕适逢阴历望日”射“大年夜出月亮”
  三、“穿胸国人”射“空心大老倌”
  四、“鱼鳞碎剐”射“杀千刀”
  五、“假欢喜”射“面和心不和”
  六、“萤”射“屁股头光塌塌”
  七、“腹稿”射“肚皮里做工夫”
  八、“满身丧服”射“白相”
  九、“有饭无肴”射“吃白食”
  十、“缺嘴唇”射“豁边”
  这一组谜,大多是采用直解、会意手法而作,技艺平平,与今日之谜艺相比,并不见得高明。但因其具有浓厚的地方通俗语言特色,甚合当时市民(读者)情趣,读后使人感到亲近。因此,谜语专栏开辟后,《吴语》在得到诸多小市民的欢迎之下,销量激增,“日销量一直保持在七千份”的水平上。

  开设专栏诸报皆载谜

  民国15年(1926)1月5日,《苏州明报》“明晶”副刊新辟“文虎征射”栏目,由许振时主擂,所载谜语仅一条,谜面是“孔子坐之”,猜海上名媛一,谜底是“席正”,谜赠为“最近三日画报一期”。同年3月,《吴语》也在副刊上增设谜语专栏,取名《吴语新文虎》,由于所载的是组谜,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报载谜语亦能有效提高报纸的发行量。《苏州明报》的创办人张叔良从中受到启发,于是在民国15年(1926)的8月,改设“新文虎”栏目,以此作为“明晶”副刊的一个组成部分。自此,《苏州明报》不定期地刊登了由赵仲熊、眷瑛楼主、陈柳桥、黄文选等人提供的谜语。同年11月20日,栏目“新文虎”改名为“滑稽文虎”,亦称“滑稽新文虎”。次年1月始,又相互使用“新文虎”、“滑稽新文虎”两个栏目名。
  民国17年(1928)10月,梅晴初请一位笔名叫老苏州的提供谜语,在其创办的《苏州中报》二版上增辟《灯谜集腋录》专栏,每天刊载谜语五至六条不等,较《吴语》而言,谜语不但量多,且“面”雅而“目”广,如“可以发财”射洋行名“谋得利”,又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射五才子诨名一“没遮拦”,再如“抛去金乌,又来玉兔”射古文二句“送夕阳,迎素月”等等。梅晴初欲借“谜”使报纸起死回生,结果未能奏效,熬到第二年迫于无奈只好将报纸出让给了王伟公和洪笑鸿。
  民国21年(1932)12月中旬,苏州画家吴似兰创办的“娑罗花馆播音台,为提高听众兴趣起见,每晚播发灯谜,射中者,寄百花巷该台,备有薄酬”(见《大光明》1932年12月16日第三版)。这项活动历时半月之久,谜底则在《大光明》报上分期揭晓。纵观之,这个电台所播发的谜语,谜目有四书、古诗、六才、词牌、书名、戏名、人名、诨名、鸟名、药名、官名、病名、韵目、俗语、植物、用物、食物等,猜射范围还是较宽广的。

  诗谜征猜《吴语》再创新

  民国16年(1927)10月5日,《吴语》副刊“余音”增辟《诗谜征猜》专栏,让广大读者参与,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好点子。该项活动历时一年多,由邓松声主持。活动形式是,每期刊登10句比较生僻的七言古诗,每句中故意隐去一字,在下端括号内附上5个与原句漏字相似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供征谜者选择。报载诗句皆有诗本对证,每期答案九天后揭晓。活动规定:应射者每句请附邮花五“分(多此照加,空函无效),中者加倍奉酬,十句全中者,额外添酬现金二元。”
  “诗谜征猜”这一形式可以说是今天漏字谜、射复谜的雏型,也可以说是目前报刊上常见的各种各样填空趣味游戏的先导。正因为它有一定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当时颇受小知识分子阶层的欢迎,直至20世纪50年代,苏州乐群社还不时举办诗谜征猜活动,苏州谜坛宿将王能父、张荣铭、周宗廉、孙同庆等诸君也常常“上山打虎”。
  笔者的外祖父仇昆厂(音庵)亦曾在自办的《大华报》上开办过“诗谜征猜”有奖活动。民国23年(1934)12月,《大华报》(第一号)“为提倡风雅起见”,每隔三日办一期诗谜征猜,并改变《吴语》须“附邮花”的做法,另辟蹊径,规定“猜者不费分文……只须开列姓名住址,剪取原句填寄报社”,奖励方法是:中鹄六句以上,赏洋一至五元;破的五句者,在下期上刊登大名,连续记名三次者,赠《大华报》半年。征猜诗谜由忆凤室主供稿。此法自然比《吴语》更具吸引力,应猜者十分踊跃,发行量也因此增多了。
  《苏州明报》亦办过有奖“诗谜征猜”,以民国18年(1929)7月20日的一期最盛。那期“诗谜征射”活动,由温热治疗院供稿并提供奖品,共收到来函854件,猜中的有712件。
  据史料记载,民国初期,诗谜征射”活动“因有“类似赌博摇彩”之现象,曾被政府发文禁止。民国16年(1927)12月12日,苏州市政筹备处公安局就发布了“禁止诗谜”告示,要求民众尤其是青年人远离赌博。翌日,这份告示在《苏州明报》第三版上公布于众。

  抗战胜利报载谜复苏

  抗日战争时期,苏州的民营报纸相继停业,直至抗战胜利后,诸报先后复刊,报载谜语也得以“重见天日”。
  民国34年(1945)12月,《大华报》复刊,次月,为庆祝抗战后的第一个春节,该报于正月初一(1946年2月2日)在《文虎》栏中举办有奖猜谜活动,所载谜语由倪涤园所作,内容是:
  一、“旧巢”射中国作家“老舍”
  二、“易”射歌曲名“交换”
  三、“赤种民族”射香烟名“红人牌”
  四、“婆媳”射影名“两代女性”
  五、“双拳敌四手”射影名“二对一”
  六、“哑儿”射书名“子不语”
  七、“一望无际天接水”射影星“汪洋”八、“无底洞”射歌曲名“何处是尽头”九、“单恋”射本城巷名“胡厢使(相思)巷”
  十、“莽汉”射书名“鲁男子”
  显然,这些谜语的创作技艺比过去无多大进步,但所用谜目已一反过去单一、古老的诗词戏曲之常态,扩至歌曲、影片、时人等新的领域。《大华报》这一突破,为谜语的大众化、通俗化开辟了新径。
  民国36年(1947)2月5日,《苏州明报》在副刊《明晶》第132期上举办《元宵文虎征猜》活动,由寓居上海的苏州文人徐碧波供稿并备赠品,凡猜中者,概以书画册页、本报及“文具为酬”。这期所载的10则谜内容为:一、国共和协(地名一、本刊人名一)二、小放牛(孟子一句)三、洞房春意暖,新郎失所在(字一)四、弼(党国要人一)五、事父母几谏(左传一句)六、善战者斯有财(字一)七、集体请愿(本城路名一)八、鲁一变(本刊人名一)九、伪不管部大臣(本城巷名一)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城巷名一)谜底在二周后揭晓:一、偃师、无武;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三、台(臺);四、于右任;五、子纠亲也;六、型;七、包衙前;八、高邦道;九、乔司空;十、胡厢使(相思)巷。
  3月起,《苏州明报》又在“明晶”副刊举办“文虎征射”有奖活动,该活动办了40次,至翌年5月停办。嗣后,随着国内局势风云突变,处在如此环境之下的读者已无心问津猜谜之事,这使苏州报载谜语显得十分无奈,于是选择了自动退出,直至1955年9月,才在《新苏州报》上与读者重新见面。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