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篆《光福重建塔记》

苏州日报 20160701 B第02版

■李嘉球

  日前,笔者购买到了一本《光福重建塔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9月版),碑文详细记载了元朝延祐年间光福塔重建始末,书篆者是元朝著名书画家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裔孙,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别署水精宫道人等,谥文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而尤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他曾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光福重建塔记》纸本纵28.6厘米,横284厘米,书于至治元年(1321),即系赵孟頫去世前一年所书,全卷814字,笔势清劲,字迹匀称,圆润流丽,端庄秀美,以柔寓刚,外柔内刚,于笔意虚和中愈见平怀淡宕之致,清刚雅正之气
  扑人眉宇。鉴赏名家司马通伯题跋云:
  “右记为松雪翁真迹无疑。盖亦是渠晚年得意之作,故其笔蕴风神愈见精绝出尘云。”堪称是赵孟頫行楷书法的传世名作。
  《光福重建塔记》被后人视为“中国碑帖经典”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而且也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它的重新影印问世填补了光福塔的一段历史空白。
  光福塔耸立于苏州西南太湖之滨的光福镇铜观音寺(原名光福讲寺)后面的龟山上,是苏州大市范围内最古老的宝塔之一,1995年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原名舍利佛塔,又称上方塔,始建于梁大同(535-546)初年,塔内原藏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光福讲寺开山祖师悟彻和尚的舍利灵骨。唐会昌五年(845),光福塔与光福寺并毁于灭佛运动。咸通年间(860-874),奉诏重建。光启二年(886),顾野王第七世裔孙顾在镕(字士容,唐代诗人)考中进士,荣归故里后,特地捐资重修光福塔、光福寺,以作纪念,并赋诗一首:“苍岛孤生白浪中,峙天高塔势翻空。烟凝远岫列寒翠,霜染疏林堕碎红。溪渚或栖彭泽雁,楼台深贮洞庭风。六时金碧落何处,偏傍苇丛惊钓翁。”
  此后,光福塔又有几次修葺。清顾震涛《吴门表隐》云:“光福方塔,梁大同初顾氏建。唐光启二年,顾在镕修。宋乾道五年,顾清璨、沈彥荣修。明万历二十年,董份重建。国朝乾隆二十一年,徐坚等修。”而这则记载只字未提元朝的重建。在苏州地方志中,曾有多处记载到赵孟頫与光福寺、塔的交往,例如《吴门表隐》“金石”云:“唐顾在镕诗碑,在光福寺,碑文漫漶,赵兆頫重临,字句交辉,为光福二绝。”《吴门补乘》云:“‘观音泉’三字,赵孟頫书,在光福(寺)后。”清《光福志》、民国《吴县志》记载了赵孟頫书写《光福塔记》(原文云:“《光福塔记》,唐顾在镕撰,元赵孟頫书。”),但所书内容是唐朝,而不是元朝。再查苏州其他历代志书史乘,对元朝重建均未予记载。
  《光福重建塔记》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光福塔的历史:宋乾道五年(1169)重修的光福塔,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至元代大德(1297-1307)间,塔“铁石瓦甓隳哉”,且坏损严重,“有不可葺者”。光福寺住持相师于是“谟画鼎创”,有佛教信徒、太仓双凤镇的周仙宗(号静翁)“作檀越主”,并“率寺邻富而信者幼成徐公、沙门愿而干者成、彻、德三公,暨寺职班员涓吉,命匠篾栖鸾竹,索以绹村,化羊杉,缚以为架,撤顶至踵草”。延祐元年(1314)二月十日,重建工程开始,“即旧基,越旧制,别垒层级”。塔建到五层半时,徐幼成“脱屦索诃相师,迁乔梵行”。不久,施心愿力的周静翁又去世,建塔经费发生困难,住持于是“具梵礼,迎铜像,出化东行”。幸好周静翁之儿媳魏氏母子承祯同调,“无改大父之道,乐助而之任”。后来又遇到朱口工,“施财施艺,特银其相轮之顶”。后“复有刾血为墨书妙经者,二渡长江,入长淮”,“听命辅势,忘倦宣劳,聚诸村,鸠诸工,一举而完”。次年五月塔身竣工,开始装饰,“七级自尖而还”,装饰至四层时,资金又发生困难。明年春,住持再奉观音铜像“复出西募”,直至夏天回归。当年秋天“余层列屋皆落成”。重新建成光福塔,“其辉辉乎摩尼圆明,沓沓乎露盟屃赑,碧瓦鳞集,画檐翚飞,币阑楯而宣鉩和鸣,镇山川而人天瞻仰”,成为一处新胜迹。
  为了纪念光福塔的此次重建,至治元年(1321)二月勒石竖碑,佛慧雄辩大师、光福寺住持沙门了清撰写碑文,特地邀请前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赵孟頫书写碑文并篆题碑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