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删改了《寒花葬记》

苏州日报 20160819 B第03版

■陈益


  归有光的名篇《寒花葬志》,历年收录于各种选本(包括初中语文教材),广为人知。近来,随着《归有光全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未刻稿中的《寒花葬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有人惊呼,《寒花葬志》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读了!
  《寒花葬记》全文如下:
  婢,魏孺人媵也。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婢初媵时,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予。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傍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由《寒花葬记》变为《寒花葬志》,看起来仅仅是删去了“生女如兰,如兰死,又生一女,亦死。予尝寓京师,作《如兰母》诗。”这23个字,却隐瞒了归有光的一段情感史实。
  归有光一生中共娶妻三次,23岁时娶魏氏,28岁时魏氏卒,隔了一年,即30岁时继娶王氏,46岁时王氏卒,一年后又继娶费氏。寒花,是随原配魏氏嫁到归家的婢女,初来时只有10岁。5年后,因为魏氏病逝,她的身份有所变化,由媵而妾,与归有光一起共同生活,直至19岁时逝世。她先是为归有光生了一个女儿如兰,但如兰夭折了。接着生一女,复又夭折。
  语文教育界始终认为,归有光的文章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恰恰是被誉为明文第一的归氏散文的特点。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事实上,几
  乎每一个读者对归有光的理解都错了。
  应该说,他是明写寒花,暗写自己。对婢女寒花不幸命运的哀伤与同情,蕴含着爱妾病逝带来的巨大的情感失落。
  只要读一读归有光的《女如兰圹志》,就不难发现,文章中有“母微”二字。微者,身份卑微也。如兰的母亲寒花的身份,最初是婢女,而后是媵妾。然而归有光却在她病逝后,特意写下悼亡之作,且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这就远远超越一般的墓志了。
  关于寒花的身份之谜,学术界已有突破性的发现。那么,究竟是谁删节了《寒花葬记》?又为什么要让一篇短文出现两个版本呢?
  归有光逝世后,人们觉得完全有必要刻印《震川先生文集》。然而,他没有遗产,几个儿子不善经营,经济状况十分困难。几十年很快过去了。清康熙年间,归有光曾孙归庄与文学家钱谦益终于重新编定《震川先生文集》,并纠正了旧刻本的一些讹误。在归庄的奔走呼号下,士大夫们纷纷资助刻印。全书计文集三十卷,别集十卷,余集不分卷。可是,没见到全书刻成,归庄就逝世了。
  归庄编书所用的底本,是归氏家藏抄本和钱谦益校订本。全书共有文章八百余篇,比以前的昆山本、常熟本齐全。《归震川先生未刻稿》是归有光孙子归济世收集的,比较可信。但其中的《寒花葬记》成了《寒花葬志》,当是归庄所为。明末文学家董说当时在评点中就指出了归庄严重的改窜行为。删去23个字,“得元公(归庄字元公、玄恭)之误如此”。寒花是否为震川侍妾、如兰的母亲何人,后人对此虽有猜测,但难有定论,这一事实不清,归庄的臆改难辞其咎。
  归有光的文章,在明代流传时就出现了不同的异文,这意味着已被改动过。在钱谦益、归庄整理《震川先生集》时,又做了取舍。归庄并不讳言自己曾对原作做过一定修改,某些修改的说明文字还保留在《震川先生集》有关文章后。
  归庄这样做,似乎并不都是率性而为。
  如果我们细读《归有光文集》,就可以发现,他有不少文章悼念自己的亲人,而亲人逝世时的年龄都很轻。母亲周桂,26岁;原配夫人魏氏,不满25岁;继配夫人王氏,34岁;妾寒花,19岁;长子归翻孙,16岁;女儿如兰,2岁;女儿二二,2岁。在归有光46岁前的23年中,家里共有7位亲人去世。如果算上寒花生育的第二个女儿,平均每三年就遇到一次丧事。
  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丧亲,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什么都遇到了。他八岁丧母,十六岁祖母逝世,二十三岁结婚,六年后便丧妻。四十三岁,人
  到中年,又失去儿子。再加上功名未遂,
  家境清贫,世事坎坷,接二连三的心灵创伤,令人难以承受。然而,归有光终究是理智的,且具有不可多得的心理承受力。他的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记》等等,全都是亲情的结晶,剧痛转化为无限的爱,在字里行间闪烁难以磨灭的光彩。
  归家在昆山是一个大家族,民间有“县官印不如归家信”的说法,但后来家道衰落。归有光的出现,才让归家重现虹霓。归庄对曾祖父的敬仰不难理解。无疑,归有光是诚挚而坦率的,他对自己和寒花的这层关系没什么掩饰,几篇文章相对照,完全能看清楚。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纳妾生子也并不受道德谴责。然而,在某些人眼里,寒花终究只是早夭的没有名分的通房丫鬟。
  也许,仅仅是为亲者讳,归庄才删改了这篇《寒花葬记》。殊不知,几百年来却让无数读者迷糊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