浒墅关小学旧址出土金砖考略

苏州日报 20160708 B第04版

■张文献

    前阶段,位于浒墅关南津社区原浒墅关小学旧址出土了多块断残铭文金砖,引起了几位热爱乡土文化的文物爱好者的关注,部分媒体也报道了此事。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苏州东吴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赶至现场,跟踪蹲守在工地,采集到了几块断残金砖。根据当地百姓的口述,此处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浒墅关小学旧址,据《浒墅关志》载:“义塾,在浒墅镇关署西北南津桥弄内,基地六亩三分一厘,坐落长洲县二都七图。”发现地也是明代督理钞关、户部员外郎、浒墅关榷使方鹏创建的义塾旧址。现场出土的金砖无一完整,破损程度不一,均被水泥浇灌在地基墙中,唯侧面部分印章可辨。
  如图1号砖印章有残缺,刻:“□□知府胡世铨知事张允毅照磨萧应辉管造”“小四甲窑户蒋德培”。参照同官名的金砖,残缺部分内容应为:“乾隆□□□年成造细料贰尺贰寸金砖江南苏州府。”据考,胡世铨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恩科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四十七年(1782年)六月任苏州知府,至五十三年(1788年)。张允毅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府知事。1号砖制作年份在1784-1788年之间。
  图2号砖印章刻:“□□府瑭瑸知事范树仁管造”,“小四甲陆瑞兴造”。瑭瑸,嘉庆十二年(1807年)至十三年(1808年)任苏州府知府。2号砖的制作年份在1807-1808年之间。
  历史上的金砖为皇家专用方砖,明朝永乐年间,苏州陆慕地区所产砖土色泽“有金银色,粘而不散,粉而不沙”《陆慕镇志·第七章》,因此被选为烧制金砖的场所,永乐皇帝赐名“御窑”。明清两代金砖尺寸不一,明代金砖偏小、厚、料粗,清代金砖偏大、薄、料细。御窑村出土明代“正德元年五月”金砖厚度为12厘米,清代“康熙贰拾壹年成造细料金砖”厚度为8.5厘米,浒墅关南津出土的清代金砖厚度为9.2厘米。金砖制作工艺复杂,质量要求高,从选料、制坯、烧制到出窑,都有严格规定,砖边印督造官员姓名、工匠姓名目的是方便追究责任人,《陆慕镇志》载:“钦工物料,必须颜色纯青,声音响亮,端正完全,毫无斑驳者,方可起解”。燥纹、坠角及未烧透者均不入格。图3号砖为浒墅关南津出土“不入格”金砖,质粗未烧透,表面呈朱色,与“颜色纯青”相距甚远。
  清代金砖也产自苏州陆慕地区,据《陆慕镇志》载:“运送金砖的官船打着 ‘苏州府’ 的灯笼,扯起皇帝的龙旗,缓缓驶入大运河北上,所过州、县,地方官吏都要隆重迎送,派人护卫,直到京畿。”浒墅关是大运河重要钞关,也是船舶集散地,运送金砖的官船经过浒墅关会再次经过核验清点,在重新清点时发现“不入格”金砖会就地处理,图1、2号砖颜色虽然纯青,但因运输不当导致磕碰损伤,不能解往京畿。如清代光绪、宣统年间的入格金砖因历史问题遗留在陆慕地区的较多,其他年代的遗留品几乎是“不入格”的废砖。
  综合分析,留在浒墅关义塾地面上的历代废金砖,正好被新中国成立后建造浒墅关小学派上了奠基的用途。可以断定,浒墅关小学旧址工地出土的这些断残金砖原本就是残次品。而从考古意义上讲,缺少了科学的依据,当然,金砖上的铭文对于补充金砖窑户名录等还是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