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珍藏的签名本》的珍藏记忆

姑苏晚报 20160821 B第03版

■沙优

翻读曹正文先生所赠《珍藏的签名本》,一篇一篇看下去,常常会不自觉地抬头发会儿呆,生一阵感慨。想他不过主持一个读书版面,居然接触到了这么多的大家,约稿的同时,还收集到了这些名家签名送书的副产品,实在是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出了丰硕的金秋。
  他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百废俱兴的年代,人们对阅读的如饥似渴成全了他。那时候真是读书的时代啊,每每一有新书面市,人们天不亮就到书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买到书的人,都用双手捧着,满脸喜悦,鼻子嗅着手上书散发出的清香,眼光则在周围人的羡慕中逡巡,那模样似乎不是买到了新书,而是上台接受一项什么大奖。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一天我与几个男同学在校旁一家书店门外散步,同班的一个董姓女同学购买了一套人文社三卷本的《红楼梦》从店里走出,她知道大家都在看她,也许是有所依凭吧,感觉她那天走路的姿势有异平常,水蛇腰扭扭,步态凌波,大家都看得有些目光发直。不知是谁咕哝一声:似乎有三分书中袭人的味道嘛!我知道他说的这个袭人,当然是带有了宝玉感觉的“暗香袭人”来历,加上此时的书香,算得上是妙手偶得的佳句。可事后我回忆,感觉那个背影更多的还是来自蒲松龄的聊斋,有一股狐仙气。书香,让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充盈着希望,让人们目光清澈,联想丰富还不俗。
  但使得曹正文先生成功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勤奋,他对书的痴情和感恩。
  翻读他的这部书,我感觉他是中国当代报人的一个特例,在当今几乎所有报纸上都有开设读书版面中,他的许多成绩是后来者永远无从企及的。光是从这部《珍藏的签名本》看去,谁能收集到当代名家这么多签名赠送的重要著作?稍稍摘录书的封面上签名的几个名家吧,他们是巴金、冰心、于伶、苏步青、秦牧、王元化、郑逸梅、金克木、施蛰存、吴祖光、季羡林、唐弢、罗竹风、草婴、许杰、徐中玉、林放、金庸、余秋雨等等。有钢笔签名,有毛笔签名,书写的风格,或朴实规矩,或潇洒奔放。再打开书一一看去,那几乎就是中国当代大家的一个长廊,每篇都有书影,都有签名的时间,名家对被赠送人签名和称呼也各不相同,有称“同志”,有称“先生”,有的干脆就是一个“友”字,而年长其半个世纪的章克标先生居然称其“正文仁兄”,这是一个祖父级的前辈对一个孙子级的晚辈的客气,真是风雅得让人深感温暖。试想,不是有实力打动人,对方能对你如此友善客气吗?曹正文用自己的勤奋努力,为比他年轻的读书版编辑,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正能量的“引子”。他凭自己的作为在报纸读书界这部大书前面露微笑。
  我认识他,首先是因为读他执编的报纸,是他的读者。他的“读书乐”,是上海《新民晚报》一个显赫的版面,每周一版,他都能组到名家的稿子,而且还有一个“书友茶座”的小专栏,他一个人主持,回答读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写就是十年,前后写了五百多篇。我就曾经给这个专栏提过问,也得到过他的回答。后来,我又给这个版写稿,并在他主持的“夜光杯”版上发过不少文章。我知道他母亲是苏州人,他少年时代每逢寒暑假,就从上海来到苏州肖家巷外婆家度假,从而接受苏州文化的熏陶,并因之而深爱苏州。退休后,他就定居在苏州,成了亦老亦新的苏州人。他作为一个工厂里的高中生翻砂工而能考进新民晚报做记者编辑,并获得上海的首届韬奋新闻奖,高级编辑,完全是因为好读书的缘故,是书成全了他,他对此从心底敬而爱之,感恩戴德。
  我与他之间最值得纪念的友谊,是他在为他的“三千佳丽”寻找最佳落脚点时,介绍他认识了时任苏州分管文化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他们一见如故,曹正文拒绝有人出高价购买这批珍贵图书的诱惑,而将其全部捐赠给了苏州图书馆。朱曹二位,也在这个陈列室前言中,称我为他们的“红娘”,为苏州的读书人做一件大好事。而我本人呢,也是获益者,有空就去看看这些心仪的名家著作和手迹,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才情和体温!
  曹正文先生属牛,一头埋头耕耘的牛,必然收获人生之金秋。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