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金砖入藏市档案馆

姑苏晚报 20160525 A第05版

■张丫

御窑金砖是紫禁城里所用之物,不仅代表着尊贵的身份,非凡的传统工艺,还蕴含了制作者“水火相济 变土为金”的文化精神。一块方砖、一张制作图,看似简简单单,却道出一烧一载,精品仅七成的艰辛与不易。最新出版的《御窑金砖》一书,讲述了这“一砖一图”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与精神,昨日,国家级非遗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向苏州市档案馆捐赠了这“一砖、一书、一图”。
  金砖金砖,到底何为金砖?紫禁城等皇家宫殿里铺陈的方砖为什么叫“金砖”,流传着多种说法。一说是敲起来有金石声,一说是因为运往“京仓”,供皇家专用,叫“京砖”转化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一两黄金一块砖”,专供皇家的方砖制作工艺精细,花费成本巨大,一块砖的价格相当于一两黄金,所以叫“金砖”。然而新出版的《御窑金砖》却还有更为深层的研究与解释。据本书作者之一,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说,这三种解释还不够,皇家建筑中,有许多以“金”字相称的构件或部位,比如“金柱”、“金井”等,“金砖”的称呼同样除了参考命名的历史背景,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来理解。“紫禁城等皇家宫殿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主要依据的是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之中,金代表坚硬、牢固、长远和恒久,像‘金水’、‘金柱’、‘金砖’,这里的‘金’并不实指黄金,最深的涵义应该是坚固和久远,象征着基业安稳、江山永固。”
  此次金瑾向苏州市档案馆捐赠的金砖,不同于以往,而是2015年最新烧制成功的“明清古法重制金砖”。这批金砖,遵循了故宫用砖的原则,“原材料、原工艺、原形质、原结构”,可谓是精工细作。其精品和成品率并不高,共入窑砖坯339枚,尺七扦泥坯的精品和成品率最高,入窑71枚,一二等品共68枚,精品和成品率达到了96%。而二尺沥浆坯最低,入窑23枚,没有一等品,二等品也仅有10枚。一块砖的技艺,可以上升到皇家高度,固然令人惊叹,然而其文化内涵和精神才是更值得人们去体味的。金瑾说,从2008年她主持启动重制明清古法金砖开始,六七年的研究与实践,让她感受到这种工艺的精妙与劳动人民智慧的伟大,同时最令她深思的却是这块砖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而这种文化精神,却要从一张图说起。
  这张图,名叫“御窑金砖制作天道人事图”,是金瑾和工人们在重制金砖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金砖的制作工期需历时一整年,其全部的秘诀就在于,如何将练泥、晾坯、烧窑等所有二十九道序与一年四季的气候、金木水火土五行生克等时序天道,最大程度地契合起来,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顺天道,尽人事,方土窑而出金砖”。“这张制作图,既是工艺的流程,也是金砖作为明清苏州工艺巅峰时期精工细作的典型体现。工艺就是尽人事,一年四季气候轮回就是顺天道,这金砖不正是天人合一的产物吗?”
  金瑾表示,之所以用心去写一本《御窑金砖》,去阐述金砖的工艺与历史文化,是因为在她看来,这块方砖的背后,除了皇家使用的尊贵和象征,它还是对技艺精进的考验。不是所有的方砖都叫金砖,也不是所有的方砖都有这样的文化内涵。在封建王朝已经过去百余年的今天,它其实早已超越了皇室使用的身份,成为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传承金砖制作,不仅仅是传承技艺,而是传承‘水火相济 变土为金’的生命精神。同时将这份精神捐赠给苏州档案馆永久保存,造福更多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