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人最早发现了甲骨文?

城市商报 20070506 16卷034页

■施晓平

王懿荣最早发现甲骨文几乎已经成了铁定的事实,然而,清华大学图书馆里却有王懿荣的老师、苏州人潘祖荫收藏的龟甲。更为重要的是,早在王懿荣发现龟甲前9年,潘祖荫就已去世了,这是否意味着——



    □商报记者 施晓平



    龟壳、兽骨刻上几个、几十个符号,看似简简单单,却传递着3000多年前我国的政治、历史、军事等信息。这,就是举世瞩目的甲骨文———汉字最早的书写体,我国现存最古的成熟文字。如今,刻有甲骨文的甲骨已成了国宝,甲骨学也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尽管,甲骨文已经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但甲骨文被学术界发现、鉴定,还只是最近100多年来的事。浩如烟海的资料对此几乎众口一词: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官员王懿荣,时间为公元1899年。然而,苏州市民潘裕达最近发现,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珍藏着他的高祖父潘祖荫收藏的龟甲,这些“文字记录完整”的龟甲,正是当年的甲骨文。更为重要的是,潘祖荫1890年去世,这个年份,比他的学生王懿荣发现龟甲足足早了9年。

    是苏州人最早发现了甲骨文?有专家认为,潘裕达的怀疑如果得到证实,一段影响全世界的重大史实将被彻底颠覆!

    写进教材:王懿荣发现甲骨文

    王懿荣最先发现甲骨文,似乎早已成了铁板钉钉的事,甚至被写进了中学语文课本,以全覆盖的浩大声势,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中国人。

    综合各类资料,“王氏发现说”的完全版本是这样的:1899年秋天,担任国子监祭酒职务的清朝官吏、金石学家王懿荣生了一场病,大夫给他开出了药方,里面有一味药叫“龙骨”。王懿荣让仆人到北京菜市口一家名叫“达仁堂”的老中药店抓药。回家后,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似字非字的符号。凭着对古文字的深厚造诣,王懿荣怀疑,这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古代文字。于是,他出高价把药铺里剩下的龙骨全部买走,并通过古董商大量收购龙骨……经过反复推敲、排比、拼合,他最后认定,这些甲骨上所刻的符号确属一种文字,而且是早于先秦时代青铜器铭文的古代文字。

    王懿荣对甲骨文字最初的判断,被后来的研究证实是完全正确的。众多资料因此认为:王懿荣是我国学术界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中国文字史也因王懿荣而向前推进了一千年!

    专家质疑:“王氏发现说”有破绽

    然而,也有少数专家向“王氏发现说”提出了质疑:一是,北京菜市口那时候并没有“达仁堂”这家中药铺;二是当时中药铺只收购没字的光板龙骨,带字的压根儿不要,所以当时中间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时,都要将字迹刮干净才卖给药店;三是那些龙骨向来是捣碎后出售的……因此,王懿荣怎么可能发现做药的龙骨上有字呢?

    几乎和王懿荣同时代的金石大家王襄也证实,所谓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的说法只是传闻而已。王襄在1935年发表的《簠室殷室》中介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古董商范寿轩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时,拿着甲骨文向当地大书法家孟广慧和王襄请教,孟广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简策,就让范寿轩大量收购。第二年秋天,范寿轩买了一批甲骨带到天津,以一字一两白银的价格请王襄和孟广慧挑选,但是两人都不富裕,只好尽力收购了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甲骨被范寿轩带到北京王懿荣那里,王懿荣以一字二两白银的高价全部购买收藏。

    著名考古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先登由此得出结论:即使王懿荣1899年偶然发现甲骨文确有其事,但他发现甲骨文不但在孟广慧之后,而且所购甲骨都是孟广慧选剩之物。因此,甲骨文发现的时间应追溯到1898年,最先发现的应该是孟广慧。

    潘氏后裔:潘祖荫发现的还要早

    一个偶然的机会,潘裕达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网页上发现了该馆馆藏甲骨文的记录:“馆内共收藏有甲骨1755块,兽骨233块。尤其以潘氏旧藏‘滂喜堂藏龟’令人瞩目。潘氏为苏州世家,以潘祖荫时收藏最富。潘祖荫,字伯寅,号郑庵。幼年好学,涉猎百家,以家资大肆收购珍本秘籍、青铜、甲骨,解放后,其后人将家藏多捐献国家。清华所藏此批甲骨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大都文字记录完整、骨面清晰,文物价值及学术价值很高……”

    潘裕达说,他的高祖父潘祖荫,老苏州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探花出生的苏州人,是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孙子,做官一直做到工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部长。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不是他做了高官,而是他的收藏之富。他有专藏珍本书籍的“滂喜斋”和专藏青铜器的“攀古楼”,中国青铜器三大宝鼎中的大盂鼎、大克鼎都是他的藏品。解放后,价值连城的大盂鼎、大克鼎由他的孙媳潘达于捐赠给了国家,轰动一时。

    “‘滂喜斋’是潘祖荫的书斋名字”。潘裕达认为,从清华大学图书馆网页提到潘祖荫的名字看,“滂喜堂藏龟”应该是“滂喜斋藏龟”的笔误;“尤其以潘氏旧藏‘滂喜堂藏龟’令人瞩目”、“以家资大肆收购珍本秘籍、青铜、甲骨”这两句,又证明了潘祖荫藏有大量甲骨。根据潘祖荫生于公元1830年,1890年去世的史实,潘裕达推测,如果潘祖荫确实收藏过甲骨,那么,他收藏的时间一定在1890年或之前,这比王懿荣发现甲骨至少要早9年,比孟广慧发现甲骨也至少要早8年。

    身份揭秘:王懿荣师从潘祖荫

    对于以上猜测,谨慎的潘裕达并没有下结论。他说,作为潘祖荫的子孙,他一直想搞清老祖宗究竟收藏过哪些东西,目前初步了解的结果是,潘祖荫收藏过青铜器、宋元古籍、孤本碑帖、鼻烟壶、砚墨、钟表、字画等,但所有文字记载和家族口传都没提到他收藏过甲骨。因此,清华大学图书馆突然冒出这么一批潘祖荫收藏的甲骨,让他不敢贸然相信。

    “当然,潘祖荫收藏甲骨并非没有可能”。经过一番考证的潘裕达说,王懿荣是山东福山人,比潘祖荫小15岁,担任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国子监祭酒等职,酷爱金石文字,凡是古籍、字画和三代以来的铜器、印章、钱币、残石、瓦当,无不精心收集珍藏。

    在京城的收藏大家,如翁同龢、潘祖荫等,都经常与他互相切磋,两人还成了王懿荣的老师。此后,王懿荣经常在潘祖荫家帮忙整理各种文字资料,潘祖荫的古文字专辑《攀古楼彝器款识》,就是在王懿荣的协助下写成的。

    “既然学生都可以发现甲骨文,与他有同样爱好、古文字造诣同样深厚的老师,为什么就不能更早发现甲骨文呢?”潘裕达说,如果这一猜测能从潘祖荫的日记或其他资料上找到更多证据,那就更好了,届时,苏州人最早发现甲骨文的观点就更有根据了。



    相关链接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刻有文字的甲骨约有15.4万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方面。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