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观清代的“圣旨”

姑苏晚报 20070509 14卷062页

■兆子

木渎的旅游景点虹饮山房中有个“圣旨馆”,馆中珍藏着20道清代皇帝的“圣旨真迹”,现在已作为旅游项目开放。

    这20道圣旨来自清代的10个皇帝,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一直到光绪、宣统。“圣旨”是民间对皇帝所发布文告的尊称,其实正式的名称是“诏书”和“封诏”,其中前者是皇帝的命令陛文告,后者相当于任命书。“诏书”是公开张贴的,而作为“任命书”的“封诏”,则根据所封的不同级别制作,一般封五品以上宫的“圣旨”,要写在七彩绫缎上;五品以下的官,用的是简单的白“诏书”——在今天看来,仅回观圣旨的用绫,就有许多的旅游价值。  

    可想而知,皇帝每天都要发布圣旨,很多圣旨都要用绫锦做,那就需要一个专门的制作单位来生产这些绫锦,就出现了“织造”这种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过“江宁织造”;现今为苏州市十中校园的西花园,原先就是“织造府”。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笔者曾见过曹寅任职期间给皇帝写的问安信,皇帝用朱笔给他回复,足见,苏州也可算是“圣旨”的出产地哩。

    这些承载着“圣旨”的精美的丝织品,被书写上皇帝的任命文告后,当然就身价更高了,所以要精心装裱,所以经过了百年的岁月,现在看上去还很笔挺,只是颜色有点黯淡了。奇怪的是装裱好后的圣旨一般都很长,有3米至5米,但宽却不过一尺左右,可以卷起来,想必当时的规格就是这样。

    圣旨上的书法,是最值得佩叹的,现在很少还能看到这样既中规中矩,又非常优美、典雅的书法了。这些书法还都是“满汉合璧”,像清宫中的匾额一样,用汉字和满文两种文字书写。千万不’要以为是皇帝亲自写上去的,把圣旨书写到丝织品上去的有专门的人,他们必须是进士出身的翰林院大学士,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董其昌等,就都曾担任过这样的宫——也许,正因为写的是圣旨,他们的书法才如此有名,才具有绝世的收藏价值。

    难点在于圣旨上的内容。许多的专门的用语,专门的文辞,对今人来说已经很,陌生,大致是说这个官员原先是什么职衔,现在勋封什么等,有时也书有该官员的事迹,或表彰他的家人等,需要慢慢品读。

    有趣的是,那时就有了“防伪标志”,圣旨们长长的两端上,都织着上下翻飞的龙,中间“奉天诰命”四个篆字,排成了庄重的方形,内中还布满了各种装饰性的细节,根本无法仿造。而对不同等级的被赐者,圣旨上照例还有不同的装饰图案:五晶以上的是瑞鹤,五品以下就是祥云了。  

    经过了很多的历史风云,这些圣旨是怎样保留到现在?秘密在清宫近乎严苛的“纪律”。官员得到皇帝的圣旨后,必须珍藏于秘箱,如果收藏保管得不佳,’会革去官职,有的还要移交刑部处理。当然,几乎所有的人一拿到圣旨,就专门去复制了木刻匾牌,悬挂于殿堂之上,以示荣耀——就像安徽的旅游区西递、宏村一些人家中,现在还在展示的那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