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消失的远古文明

姑苏晚报 20061023 11卷057页

■春秋

被人遗忘的 

    草鞋山遗址 

    近日记者在去阳澄湖采访时,一当地人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现在的草鞋山遗址已经被人遗忘,草鞋山几乎已经不见踪影,而一路之隔的夷陵山也兀立在一堆荒草之中,无人过问。

    近日记者来到阳澄湖边的这处远古文明遗址调查采访。这一遗址离阳澄湖南岸不远,从阳澄湖路向东分岔出一条小路,沿着这条小路往东走不远,就可以看见一个略呈圆柱型的土堆矗立在眼前。土堆的西北侧呈断崖状,依稀可见一些人工挖掘过的痕迹。土堆南侧是一排白墙红瓦的平房,靠土堆的窗外,散落着一些瓶子纸盒之类的杂物。看上去,它似乎只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土堆而已。然而,这个土堆就是在考古界大名鼎鼎的夷陵山,和一路之隔的草鞋山,一起构成了草鞋山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草鞋山几乎已经看不出踪影,传说中的草鞋山已经变成一片平地。根据资料记载,草鞋山遗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记者没有发现一个标志牌之类的东西。一名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的夷陵山没有人管理,说不定哪天就会被哪台挖掘机在一夜之间给挖平了。 

    草鞋山遗址 

    是远古苏州的通史 

    说起草鞋山的历史价值,几乎所有的相关学者都给予高度评价。有学者称“草鞋山遗址是江南地区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到奴隶制末期的一部通史”,“草鞋山类型是马家浜文化的主体”,有的学者曾经提出,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事实上完全可以被命名为草鞋山文化。从考古工作者对草鞋山遗址的挖掘来看,草鞋山无愧于苏州远古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1972年1973年,南京博物院以及当时的吴县文管会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该遗址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分为10层,按其先后次序,依次是最早的十九八层,属马家浜文化,七六五层属崧泽文化,四三二属良渚文化,覆盖在最上面的则属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这个堆积序列一直从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直到早期国家的繁荣阶段,跨越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全部编年。考古工作者在草鞋山遗址的最下层,发现了炭化稻谷颗粒,表明早在7000年前,苏州的先民就在这里栽培稻谷,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另外,这里还出土了最早的纺织品实物。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日两国考古工作者又对草鞋山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发现了一块完整的古稻田,再次证实这里是世界稻作文化的源头之一。 

    在苏州博物馆,记者看到了几件草鞋山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是陶制兽型器,虽然从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粗糙,但已经可以看出早期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可惜的是,这件藏品并非苏州博物馆藏品,而是从南京博物院借来的。苏州博物馆的张馆长告诉记者,苏州博物馆收藏的大多数是出土于草鞋山良渚文化堆积层中的玉琮玉璧等礼器,另外还有一件春秋时期的提梁盉,制作工艺已经相当精美。 

    古遗址保护 

    刻不容缓 

    曾经两次参加考古挖掘的吴中区文管会副主任姚勤德先生告诉记者,所谓的草鞋山文化遗址,并不只是现在肉眼能看到的高出地面的部分,而是包括了草鞋山和夷陵山附近大约44000平方米的范围。由于参加挖掘工作过了很长时间,具体情况他已经“说不清楚”。那么当年草鞋山遗址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记者找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考古调查的科学工作者的记载:在夷陵山的西北,仅隔一条小路,又有一个土墩,相传为草鞋山。草鞋山面积较大,约10000平方米,北半边稍高,南边低平,最高处约15米。顶上是明清和近代墓葬的集中地,有很多券砖已经露出地表,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 

    很显然,现在草鞋山遗址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苏州博物馆的张馆长告诉记者,他去年也曾经去过一次草鞋山遗址,但已经面目全非。在较早一些时候,这里的泥土都被砖瓦厂取土制砖挖走了。“实际上,苏州很多文化遗址都是在建砖瓦厂的那段时间内发现的,也面临着大体类似的困境和现状。” 

    苏州职业大学吴文化研究中心的吴恩培教授说,直到现在,有关草鞋山遗址的完整报告还未见出版,这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吴教授在今年新发表的《草鞋山遗址的文化意义及其现状调查》中写道:(现在)既看不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应有的标示内容,也看不出形似草鞋的山的模样,昔日“北面和东西面都有断崖”的情景已经大为改观。这实在是一件很不应该的事情。

    吴恩培教授在实地考察草鞋山遗址后提出,对草鞋山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应该放到有关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吴教授认为,可以在阳澄湖畔草鞋山原址成立一个草鞋山遗址博物馆,将苏州境内包括三山岛、草鞋山等在内的所有出土文物集中展出。这样既能给当代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同时也可以向人们全方位地展示苏州的远古文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