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碑上的苏州坊市

姑苏晚报 20070106 14卷027页

■钱正

刻于古苏州

    坊市工程落成后

    《平江图》全碑是一块巨大的磨光青石,高276厘米,宽145厘米。由于长期砌在厚墙里,得以完整保存。

    这块碑刻之所以称为《平江图》,是因为苏州在宋、元王朝时,有“平江府”和“平江路”的称谓。在碑石的左下角,三个刻工“吕梃、张允成、张允迪”的名字,透露了当时的制作者信息。但他们都生活在什么年代?从另一块碑石《重修长洲县书簿厅记》的末尾,可以再次看到这3个名字,可贵的是,这块碑石上有确切的纪年:南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此外,在另一块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刻石的《重修苏州学记》碑石末端,也发现了刻工张允迪的姓名。而在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的《庐坦传语碑》上,又再次找到了刻工吕梃的留名。由此可以推定,由吕梃、张允成、张允迪三人合作的巨碑《平江图》,其刻制年代,应该在公元1196年至1215年这段时间的前后。

    从《平江图》标示的街坊、寺观、公署等建筑物名称,人们发现,图上所载,全部是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春、夏以前所建。当年11月落成的“激赏西库”之类,在图上就找不到了。由此可以进一步断定:该碑绘制在公元1229年的秋天。

    这一年,正是担任苏州行政长官的太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坊市工程基本落成的一年,《平江图》,是对这一大工程的写照。

    见证700多年前

    废墟变新城

    苏州坊市之所以要进行大规模的重建,是因为这之前遭到了一场毁灭性的浩劫。1130年,即南宋建炎四年,中国北方草原上被称为“金”的游牧民族铁骑,像旋风一样卷过长江天堑,2月24日,金兵包围了苏州的胥、盘、葑、娄四个城门,次日,盘门攻破,五天以后,当金兵撤出苏州时,一座繁华的苏州城,已成为一个荒凉的废墟。

    苏州人重整家园。五十年后,一座坚固的砖砌苏州城矗立在江南平野之上。又过了五十年,苏州再次成为手工业、商业十分繁华的大城市。公元1229年,太守李寿朋即是在这样一个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完成了城区坊市的重建工程。

    这次城区坊市的重建,进一步使街衢井然,河道纵横,殿宇巍然,坊市繁荣。记载从废墟上新建起来的苏城面貌的《平江图》,就也在这年秋天绘制竣工了。

    太守李寿朋并不知道,后来,这幅《平江图》成了古代中国留传下来的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它为研究古苏州的结构、布局和中国古地图的绘制技术,都提供了最好的实物依据。

    名称真实再现

    坊市烟火气息

    《平江图》以简洁、挺拔的线条,集中、概括的手法,鲜明、具体的形象,科学地绘出了七百七十多年前古苏州的城市布局状况,名副其实地体现了这座水乡城市的风貌。

    从《平江图》上十分整齐的方格式排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四条河流横越东西,总长度达到八十二公里。每条都水陆相随。家家户户一般都前门是街,后门是河,柴、米、蔬、果,不是上街采购而是由河中轻舟载运叫卖,取给方便。不少人家还搭建跨河桥楼,使两岸住宅连成一片。

    在《平江图》上标示的城区桥梁,有359座之多。平均每平方公里26座,为世界古代城市建筑史上所罕见。许多桥名都很优雅,如“采莲泾桥”,使人联想到风荷摇曳的水乡景色;“蛾眉桥”,像姑娘的一弯修眉,架在缓缓流水之上;“迎风桥”,沐浴在浩荡春风里;“乌鹊桥”,映照着落日的余晖,成为诗人笔下“乌鹊桥畔带夕阳”的千古绝唱。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平江图》上,确实可以看到苏州城区寺院林立。虽然建筑耗费了财力、物力,但雄伟庄严的筒瓦、黄墙、崇宇、飞檐,掩藏在苍松翠柏之间,也为古城增添了雅秘的色彩。布列在全城的威果、全捷、雄节等军营,吴县尉、监仓厅、提举司、平江府等官衙,更是清楚地显示了当年苏州确实是雄踞中国东南地区的军政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杭州是当时的首都)的极誉之称,也就在这时产生。《平江图》全图列载了20条大街,24条里弄,61条坊,264条巷,紧密的网状经纬中,米有“西米巷”,鱼有“鱼行桥”,药有“药市街”,豆有“豆粉园”,其他如船坊、谷市、醋库、绣线、果子、水团、雪糕、油、酒、瓶、砖、金、银、弓矢、鸭舍、罗、毡、珍珠,无一不有专门的巷、坊,汇集成市。

    在繁华的大街上,《平江图》还用醒目的字体和图案,标示出取名“花月”、“清风”、“黄鹤”、“丽景”等豪华富丽的酒楼,取名“候春”、“茂苑”、“升羽”、“春波”、“吴会”等招待旅客憩息的亭馆、客舍,以及像洗马池、夏驾湖、望云馆、姑苏台、百花洲,沧浪亭等名胜古迹游览区。

    “缩地”绘图风格

    独具浪漫形象

    《平江图》是按照中国式的传统地图绘制法绘制而成的。

    中国绘制地图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中国古代著名历史典籍《尚书·洛诰篇》记载,远在公元前九世纪,当周公在今洛阳附近修建“成周”和“王城”两座城郭的时候,就参看过当时的地图,说明早在公元前800年左右,中国就有实用地图。

    《平江图》绘制的1229年,正是中国地图绘制进一步发展的时期,从“准望”的地图主向位置标示来看,它严格遵循着上为北、下为南、右为东、左为西的法则。从“分率”即比例来看,它已经从“百里为寸”这种适宜于绘制“囊括万里”大面积地图的古制中分离出来,而用比较精密的比率来绘制小面积的城市区域图。以从苏州阊门到胥门的城墙长度为例,其制图比例大体为3000比1。

    除了用线条来标示街、巷、里、弄之外,《平江图》还用生动的图画形象,来绘制水波粼粼的太湖,重檐翘角的殿宇,层层踏阶的洞桥,嶙峋起伏的山峦,以及巍峨入云的宝塔,神圣庄严的牌坊,延绵不绝的城墙等,是线条、图画和文字的结合体,在这样一张图文并茂的地图前,人们能清晰形象地感受到城市的结构、布局和风貌,加深理解和记忆。这是与西方用投影法绘制的地图明显不同的特点。

    正由于是这样一幅风格独特的地图,它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州、府一级官衙的组织状况和建筑组合体制的第一手资料。

    最令人惊讶的是,《平江图》还采用浪漫主义的“缩地法”,把城郊的山山水水一下子调动到贴近城郭的周围,画出了本来无法容纳的城郊名胜古迹,如有虎丘、灵岩、天平等18座山峰,太湖等12个(条)湖、河、荡泊,使苏州城郊的山川形势,也有了一个明朗的概括。

    作为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城市平面图,《平江图》即使从全世界来说,也是罕见的珍贵文物。它以其特有的科学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700多年前中国和人类达到的科学文化水平,提供了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宝贵资料,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财富。

    在苏州人祭祀孔夫子的文庙里,有一块古老的碑刻,忠实记录了十三世纪古城苏州的历史面貌,这块珍贵的碑刻,就是《平江图》。

    缩掉的是花园

    姚 萍

    刻在石上的地图《平江图》用的是缩地法,刻在人脑子里的城市的景象,也会缩变得让人惊讶。

    最早的一幅,是住家旁西善长巷乐村西从前的一个托儿所。托儿所并不豪华,但有一个很大的花园。花园里有草坪,草坪上安了好玩的“荡荡船”,“上来不能下去,下去不能上来”,是当时荡船时热闹的童谣。男孩女孩在草坪上玩“挑帮帮”、“老鹰捉小鸡”,跳“苏联舞”、过“洒水节”,阳光下的蓝天很清澈。但是,30年前,那里的花园就变成了房子。现在,房子变得更加密集,只有从前遗址上的一小段廊檐,青草在廊顶的瓦缝里孤独地生长。

    第2幅也是托儿所。里面的花园更加巨大,西部还有假山。爬假山曾磨破过很多双小童鞋。也是大约20年前或者更早,巨大的花园人间蒸发,在今东大街上的原址上,“长”出了一个招待所,现已变成了餐饮聚居地。

    第3幅还是幼儿园。初夏的周末,“义务劳动日”的干部们曾自带小凳,帮着到花园里来拔草。几十年来,园里的孩子比过去增长了有10倍,包裹他们的房子不够了,建房吞噬的,也只能是花园。

    历史的地图难道就是这样变化:缩掉的是花园,首先是幼儿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