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老桥们的前世今生

姑苏晚报 20130414 B第01版

■褚馨

■本报记者 褚馨 实习生 马云燕 图片提供: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要说苏州城是一座天然的老桥博物馆,一点也不为过,在河网密布的苏州城,桥是最不能缺少的建筑形态。弹词开篇《苏州的桥》中有唱:“才子佳人桥上坐,万种风情万种桥。”桥不仅是苏州的风景,更是苏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举办过《百桥图》画展的苏州籍画家杨明义曾说,江南的桥,联系着千万户淳朴的水乡人家。

  大城范围内,苏州现有大大小小有名有姓的桥梁三万多座,资料确凿; 但是在历史中到底有过多少座桥,倒是很难统计,新桥不断造出,旧桥慢慢隐退,有些只能在故纸堆中找到关于它们的记载,面目已模糊。
  桥是苏州的家当,梳理、盘点是为必须。在完成了对《苏州山水志》、《苏州老街志》的编纂之后,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立即着手编纂《苏州老桥志》(以下简称《老桥志》,这是抢救记述苏州老桥的历史演变,也是深入挖掘苏州的历史文化。《苏州老桥志》 全志共收录了全市的老桥400余座,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还存在的,有百年以上历史、且多含人文典故和遗存的老桥、名桥。一些早已不存或残存,但人文意义较大的桥梁也酌情收录在相关条目内———通过这一遍梳理,不难发现苏州现在保存的老桥,无论是数量、形态还是造型,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城市中都属罕见。

  苏州老桥的丰厚家底

  “《平江图》中标出的桥梁有314座,其中城内295座,城外19座;标有名称的桥307座,无名桥7座。”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邬才生说,随着历史的变迁,河道街巷时有兴废,桥梁也随之新建或弃废,变化十分繁复。
  文献中查找到的数据显示了苏州城内桥梁的变化———据明崇祯九年(1636)《苏州府城内水道图》,城内有桥梁329座;清乾隆十年(1745)的《姑苏城图》,标有桥梁256座;清末《苏城全图》,标绘桥梁323座,其中城内241座,城外82座。
  到了民国时期,城内又有一批河道填废,继有一批古桥废弃,同时亦有少量新建,据民国29年(1940)江苏建设厅绘《吴县城厢图》,城内有桥261座。新中国成立后又填废一批河道,一批古桥拆除,同期也有新建桥梁。至1985年,苏州市区共有桥梁361座,其中城内有桥161座,城外包括郊区有桥200座。
  苏州历史上留下来的老桥主要集中在古城和古镇。“比如说甪直古镇,三横三纵六条河流,原有古桥72座,现存41座。同里古镇,镇区被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周庄古镇,纵横的小河上横卧着14座建于元、明、清的古桥。”邬才生举例木渎镇、黎里镇、周庄镇、锦溪镇、千灯镇、虞山镇、梅里镇、沙溪镇等说明,“以上都是千年古镇,至今保持了水乡古镇特有的风貌。”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方面透露,这是历史上首部关于苏州老桥的专业志,预计今年下半年面世。
  为老桥写志的经过

  原苏州市建委老领导瞿慰祖,退休多年仍热心于城市建设事业,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多年的积累与沉淀,两年前他承担起苏州老桥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完成了《老桥志》城区部分的撰写。
  虽然《老桥志》已进入审稿阶段,但在古城东南一隅瞿慰祖的工作室内,一些核准及修改工作仍在进行之中。为了把每一座桥的来历和故事说清楚,瞿慰祖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官方史料30多本,此外还有诗词歌赋、散文随笔等不计其数的私人著作以及非常重要的从古至今的七张城市平面图:其中包括宋朝的《平江图》、明朝的《水道图》,最新一张是2000年版的苏州地图。
  通过阅读史料,瞿慰祖发现不同朝代或不同的书中,对同一座桥的记载时难免会有偏差,他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丈量的方法不统一,著书资料的来源有异,或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桥本身也在变化。”
  为了向《老桥志》提供最确切的数据,瞿慰祖和他的助手携带皮尺,实地勘察了每一座古桥,访问当地民众,逐一记载老桥的始建年代、名称、位置、历史修建、现状以及人文故事、诗词吟咏,并征集老桥的老照片,拍摄老桥现状。“几乎是每一座桥,我都要去实地探访三到四次。”利用电脑整理了大量资料的瞿慰祖虽然也知道现在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是一件非常快捷的事,但他还是沿袭了从前的工作习惯,通过可靠的文献以及实地勘察来完成数据的搜集。
  每一座老桥的条目中,除了含有地址、沿革、现状等基本情况后,瞿慰祖还引用了地方文献中的大量资料,“比如位于天赐庄的寿星桥,关于这座桥的沿革,我先后引用了五六种文献,这还不包括三张地图。”此外,瞿慰祖还增加了老桥四周风景的简述,“老桥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承载,是对能工巧匠的手艺展示,也是苏州人文习俗的一种见证。”
  老桥与新桥的交相辉映

  杨明义谈起《百桥图》画展的时候曾经说过,古镇建筑不断翻修,“每次去写生,心里都惴惴不安,害怕那些古朴雅致的小桥被消损。”
  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尤其是为交通的顺畅以及人们出行的便利,很多拱桥、老桥都逐步改建为平桥,小桥拆建为长桥、大桥,更有了宽敞大型的立交桥。退休前从事城建工作的瞿慰祖说,桥的增减与人的生活变化有关,与道路河流的变化也有关,“现在的人们多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所以会更需要立交桥、跨海大桥这样的现代化桥梁。”
  根据史料记载,苏州古城内清代填河47条(段),约23.8公里,拆桥120余座;民国时期填河8条(段),约6.6公里,拆桥45座。新中国成立后,因整治环境和拓宽道路等市政建设需要填河23条,长约16.3公里,拆桥110座,其中也有重新恢复和新建桥梁。“还有一些桥梁,虽然原来的桥名保留了下来,但是在桥梁重新建设中,一些用钢筋水泥替代了古色古香的石材,不少也失去了原来的形态和风貌。”邬才生期待,《老桥志》的面世或许将成为一个契机,“当我们在享受大交通带来快捷方便时,不要忘却苏州的小桥流水带来的优雅宁静,以及那些老桥所包含的人文历史,不要忘记保护苏州的老桥的历史责任。”
  有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人为破坏,也令人感到惋惜。在《老桥志》中,瞿慰祖在“龙华寺桥”的条目中提及,这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原有石级踏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因周围兴办婚纱市场,为行人及车辆频繁通过方便,石级上被铺设水泥,但铺设的水泥桥面很快就破残不堪,行人及车辆时常发生坠河事故。“在桥的结构未发生改变的情况,对桥的表面进行改造是不合适的,这座桥等于是被破坏掉了。”瞿慰祖说,如果不引起重视,“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老桥从我们身边消失。”
  在接下《老桥志》的编纂任务之前,瞿慰祖正在着手准备一部所涉范围更广泛的《苏州桥梁志》的撰写,而后者则以现代桥梁为主。老桥新桥两厢比较,各有优点,“老桥很注重与当地景观的协调;而现代桥梁更加注重地址的选择,从外观上看更为壮观。”保存至今的苏州老桥,虽然还在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但它们所能起到的更多作用还是景观功能。
  在完成历时两年的编纂之后,瞿慰祖对苏州老桥的感情更深一层,同时亦感觉到,今天我们对老桥的保护仍然有限,“桥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多名桥都有典故,传承着当地的精神和文化,这是更值得保护的东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