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古年画 重现城市记忆

姑苏晚报 20080117 2叠01页

■李婷

1月19日起,从114张古版年画中精选出的近60张桃花坞古版年画将在吴作人艺术馆展出,经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的专家考证,此次展出的一些古版年画是之前从未发现过的,足以填补苏州桃花坞年画发展史的部分空白。这些由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收藏家阿英先生早年收集的古版年画,是最近刚刚由其后人、我市文化界老领导钱璎整理旧物时 “意外”发现的。

    ◎ 本报记者 李婷

    纸包里藏着百余张古年画

    去年11月的一天,钱璎打开家里存放父亲阿英先生旧物的一个樟木箱。她的目光落在一个用广告纸包裹得认认真真的纸包上,怀着一丝好奇,她解开了这个自阿英先生封存后再无人开启过的纸包。“哎呀,是一批我以前没见过的桃花坞年画!”早在2005年,钱璎就向当时筹建中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捐赠了200张父亲收藏的古版年画,自那以后,她一直以为家中再也没有父亲收藏的年画了。

    闻讯赶来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专家一张张地审视着这批古版年画,激动不已地指点着“这张好!”“这张没见过!”据初步考证,总共114张古版年画大部分出自苏州桃花坞,也有部分产自天津杨柳青;时间跨度从晚清至民国;其中近30张桃花坞年画为研究者目前仅见的传世作品,制作者中有当时就声名显赫的苏州年画老字号王荣兴、陈同盛、陈同兴、吴太元;黑白线稿占了近三分之二,且制作精良、品相完好;而且作为阿英先生精选出的藏品,这些年画已经阿英先生整理分类,并加以注明。

    昨天,记者在市文广局见到了这批古版年画。一张张仔细折叠的年画保存完好,不同类别的年画以一张张便条分开,上面是阿英先生用浅黑水笔写下的诸如“风俗画”、“闹新房”等等字样。

    80年前阿英结缘古年画

    据钱璎回忆,阿英先生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在上海创办太阳社期间,就曾与田汉等人到苏州开过秘密会议,公务之余,阿英曾到文庙参观过大名鼎鼎的《平江图》,“父亲还买过《平江图》的拓片。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注意包括年画在内的一些民族民间文化的资料了。”

    1946年,阿英随新四军转战山东,在行军途中,他不断发现着贴在民居大门和房间中的各种年画,见到特别精彩的,他就让学习美术的儿子钱小惠立刻临摹下来。

    解放后,阿英出任天津市第一任文化局长。作为与苏州齐名的年画生产重镇,当时的天津不仅盛产杨柳青年画,而且出于互通有无的需要,不少桃花坞年画也出现在天津市场上。“我推测,父亲收集古年画在这时应该是个高峰期。”钱璎说,另外,作为对年画一贯关注、研究的重要成果,1954年左右,阿英还出版了专著《中国年画发展史》。古年画刻录下城市记忆

    在令专家眼前一亮的阿英古年画藏品中,既有描摹当时市民生活场景的《闹新房》,也有祈福讨彩的《代代封侯》与《马上封侯》,还有避邪祛凶的《张仙射天狗》等。一张张精彩生动、寓意活泼的年画把观者带到了百年前的古城苏州。

    《闹新房》记录了一场热闹的婚礼。身着吉服的新娘子已经掀起了头盖,低头欠身而坐,一脸羞涩;女眷们或坐或立,笑逐颜开地看着在堂上玩闹的垂髫童子;碰翻了子孙桶抢糖吃、躲在子孙桶里藏猫猫的孩童是整幅画面上的又一群主角,他们姿态各异,表情丰富,令整幅作品生动传神。悬在壁上的一幅中堂和两边的对联则用文字把喜庆和期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宜男草发登科,多子花开及第。“让更多的市民看到这些古版年画,是为了大家多多珍惜我们的城市记忆,重塑文化自信,再建文化认同。”钱璎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