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亭三碑惨遭断首前景堪忧

江南时报 20060630 十卷040页

■赵莉、宋庆阳

“金瓦金銮殿,皇上看不见……一朝出了京门口,百姓的事儿牵着走。”这是《康熙微服私访记》的主题歌。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在位期间,各有六次南巡。这不仅在当时的官书文献、野史笔记中都能找到,地方政府还多立碑亭,用来记载康乾巡幸时的谕旨。其中,位于苏州市胥门胥江西岸口的皇亭三碑便是康乾巡游江南时,分别设立的三座碑。在苏州碑刻博物馆专家的眼中,这三块碑蕴含着难得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然而让人揪心的是:皇亭三碑长期曝露在风吹日晒雨淋的环境之下,破坏日渐严重,康熙圣谕碑的龟趺也身首分离。康乾圣谕碑的前景令人堪忧,碑刻文物的保护危机问题无法回避地摆在人们面前。 
    皇亭竟沦为晒台
   “如果这些鞋子知道它们是靠着乾隆爷的石碑,不知作何感想?”一名皇亭街小区的居民向记者感慨,在那里数双冬用棉鞋一字排开,抵在碑身上晒太阳。在皇亭三碑的台子上,花岗岩台阶、皇家龙饰丝毫掩饰不了现代人对封建帝王的忽略,这里俨然已经成了一块非常好用的晒台。
栏杆的高度恰好倒挂一个拖把,碑座连接碑身部位突出的平台好像正是为这些鞋子量身定做的,雕着龙纹的栏杆上搭着谁家的门毯。一个小朋友经过,记者问,“知道这是什么碑吗?”小朋友似乎是被陌生人吓了一跳,略带警觉地摇了摇头,自顾自去玩旁边的健身器材。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明这三块碑来历的人远远不止这位小朋友一个。
    三块巨碑的来历
    皇亭街位于胥门胥江西岸口,临胥江,通京杭大运河。据张晓旭的《苏州碑刻》记载,这里从宋代以来,就是苏州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清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时到达苏州的第一站码头。
    走上石台,顿时感到石碑压顶,很是威严,碑额上圣旨二字清晰可辨,周围雕饰数龙。苏州碑刻博物馆副馆长张晓旭介绍,顾名思义皇亭三碑有三块巨碑,中间最为高大的一块高约6.5米、宽约2.2米。康熙二十三年(1684)立石,但碑文记载的是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皇帝巡幸的事情。
    当时康熙“渡黄河、历京口至苏州”,在此处停船驻足,顿有感触,于是康熙口谕,一品大员执笔,写下了现在看到的这些文字。
    虽然上面的墨迹早已流逝,但仔细辨认,仍能读出一些字句。当年参与碑身修复的苏州瑞光房产有限公司的钦工程师说,康熙勘查民风后,夸江南是“财赋之地”,“今观民风似觉充盈”,但“乡村之饶、民风之朴”不及北方。
    不仅如此,康熙还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张晓旭说,当时率众官员前往接驾的江苏巡抚汤斌受到了康熙帝的批评。康熙认为:江南、苏州民风之朴不及北方,皆因粉饰奢华所致。为此,康熙告诫地方官员要“爱民、奉公、守法、体恤民隐”等。
    另两块碑均为乾隆年间设立。据《苏州碑刻》记载,两块碑均高约3.5米,宽约1.6米。发现时,一块碑文全无,后经能工巧匠按原字迹复刻,才有些印迹。另一块为乾隆所书七言诗,3行,每行14字,所述内容为姑苏民风,字径约15厘米,碑末有两方印章。
    修复后的三碑已裂纹丛生
2000年2月,苏州市皇亭街民居拆迁,小区地块进行低洼地改造,自此夹在两间旧式民房间的皇亭三碑才得以展露风姿,得到修复。
    钦工说,现在人们看到的情景基本上就是修复后的模样,只是风化得更厉害了。刚刚找到这三块碑时,碑身残破,其中一座乾隆碑的碑座也不知去向,现在的碑座是工匠们按照另一座的样子仿制的,所以在三座碑中,只有这个碑座不是原文物。
   修复初,三座碑焕然一新,白底黑字,乾隆浑圆流畅的笔风一目了然,康熙碑文的隽秀工整也令人赏心悦目。5年后的今天,黑白对比色已经荡然无存,凹陷的字体也随着石层的剥落而日渐平坦。“我们已经看不到当初的样子,只有白板似的碑身和几乎被风雨抹平的字迹。”一位知情人伤感地说。
    走近三块碑看个仔细,发现裂纹已横亘交错在中间和西边的两块碑身上,不知哪位先生用水泥将这些缝隙填充起来,有些不伦不类。中间康熙碑龟趺首被斩下,放在石台一角,龟趺后侧也缺了一角。龟趺身首分离的时间已经没有人能说得清。
    碑刻专家对此连叹“可惜”
    张晓旭对皇亭三碑“遭遇”的反应似乎很平静,不是无动于衷,而是痛心已久。张晓旭说,龟趺身首分离其实是重新修复石碑时就已存在了,当时人们想办法欲将双方重新拼接,但都无功而返。此次修复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皇亭三碑,但潜在的危害却不为人知。
    目前普遍采用的保护方法是:在碑身刷上具有保护功能的有机硅涂层。但实际上,这种方法危害更大。张晓旭说,有机硅保护层时间一长,就会脱落,不是单层,是整片剥落。对于这些清朝碑刻,历经百年本身已经很脆弱,如果再剥去一层最终可能导致无法修复,到时这些飘逸的文字将永远消失。话语间,张晓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时地摇头。
    在张晓旭心目中,这三块碑可都是“宝贝”。每一块碑都承载着印刷、建筑、书法等历史文化,值得这些方面的学者们好好研究。拿皇亭三碑中的康熙碑来说,苏州市现存的康熙碑并不多,总数可能还不到5块,其中这座碑是保存最完好,内容最有意义的一座。张晓旭说,看了清朝一品大臣的墨宝,恐怕今人也要脸红了。另外,康熙南巡时,沿江宁、安庆到苏州,当时在三地都有设碑,但现在只有苏州这块保存了下来,所以这块康熙碑更应妥善保护。
   “乾隆御笔碑是苏州20多块乾隆碑中写得最好的一块。”张晓旭说,乾隆的书法很好,所以每到一处,都喜欢留下墨迹,但这一块是写得最好的,浑劲中见洒脱,遒壮中见俊秀。
  张晓旭为碑刻归纳了四个属性,记事文化、印刷文化、建筑文化以及艺术文化属性。在他眼中,每一个碑刻文物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但保护不力无疑在蚕食这些瑰宝的价值,如果继续下去,留给人们的只有遗憾。
  事实上,在碑刻保护方面,不仅皇亭三碑的保护现状堪忧,据不完全统计,苏州现存碑刻实物近3000处,这些碑刻大部分列入馆藏内,但也有二三百处尚处于“风餐露宿”的境地。
  谁来拯救这些文物古迹?
  据了解,保护露天石碑,目前尚没有很好的方法。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军说,有机硅的方法被证实对文物有害后,现在普遍认同的方法就是,为石碑建亭或加装玻璃罩,但后者还有争议,所以建亭的认同度较高一些。
  “但为所有石碑建亭是不切实际的。”陈军说,目前最关键的任务是将文物保护责任落到实处,确保文物保护单位有人管理、有人保护。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皇亭三碑应属于苏州市沧浪区胥江街道的管理属地。该街道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街道曾多次呼吁将皇亭三碑搬迁到河对面的百花洲接官厅,但此举不仅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也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究其原因,小区居民不愿意将这样一个让人骄傲的文物迁走,而部分学者也反对将文物迁出原址,这样皇亭街也就名不符其实了。因此,搬迁提议一再搁置。
  “建亭是最好的方法,但这笔开销街道实在吃不消。”该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之前测算过,如果要建亭,亭高至少要达到4层楼的高度,资金则需30万元以上。
  资金吃紧,使得建亭的方案无法实施。“只能等到有条件的时候再说了”,这里的条件,陈军理解为资金和更好的保护方法,这两条使得现有部分碑刻实物的保护力不从心。
  就在发稿前,记者得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胥江街道几天前安排工作人员对属地内的12处文物古迹踩点摸底,准备为这些文物建立一个档案。据了解,工作人员将通过实地拍摄、史料搜集等方法为文物古迹建档。
  建档之后,是否还会进一步对古迹进行加强保护?街道工作人员没有答复,“建档只是开始,下一步计划还没有出炉。”然而,这毕竟给关心爱护文物古迹的人们一线希望。
    本报记者 赵莉 通讯员 宋庆阳 文/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