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苏州的城门

苏州日报 20070403 15卷027页

■朱红

苏州古城有多少城门?这里从春秋始建的阖闾城说起。

    据唐代《吴地记》说,阖闾城有座水陆城门,“西阊、胥二门,南盘、蛇二门,东娄、匠二门,北齐、平二门”。为什么不多不少八座?书中有解释:“陆门八,以象天之八风,水门八,以象地之八卦。”这叫“象天法地”,表明伍子胥是有工程规划的。但奇怪的是,阖阊城造得并不规则,而且城门也未统一命名,如阊门又称阊阖门、破楚门,胥门又名姑胥门,盘门最早称蟠门,匠门一名干将门,平门又称巫门,齐门初称望齐门,还有,同书记载匠门南葑门、赤门、栗门,东南角有鲂鳙门,却说“并非八门之数也”,明期都是城门,造赤门时还牺牲了一位黑莫郝将军,为什么不算?看来所谓“八门之数”,是后人为了维护“象天法地”的说法而硬凑的。

    那时的城墙都是土垒的,城门和水关容易坍堵,得用石块铺地,再用木柱支撑。像阊门因为上有大城楼,门洞就用上了铜柱。到汉代改观了,城门全部用砖石砌造。这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荆王刘贾到了封国首邑吴县,发现城墙在八年前被秦始皇下诏拆掉了,便下令恢复。据史料归纳,重建的吴城有昌、胥、盘、蛇、娄、匠、葑、齐、平九座水陆城门。昌门即闾门。葑门到魏晋时改了名。刘敬叔《异苑》记张汛与徐秋英人鬼之恋的故事说,主人公“住苏州乌门”。据王謇《宋平江城坊考》考证,乌门即葑门,是六朝到唐前的名称。后来苏州人把葑门唤作“夫门”,是受“乌门”的影响。

    到隋朝,苏州搬了一次家。开皇十一年(591年),越国公杨素把州治迁到横山下的新郭。隋末大乱,新郭作为州的首府数遭劫掠破坏,荆小,老城却因废置而无恙。于是在三十多年后又搬回来,可是匠门堙塞了。史称唐时苏州“八门悉启”,是指阊、胥、盘、蛇、葑、娄、齐、平八门全都可以通行。但据《吴地记》说,晚唐胥门陆门不通,只开水门。

    唐末又起战乱,吴越钱氏与淮南杨氏争夺苏州,破坏极大。钱氏获胜后,于1922年重修苏州城。因为土城墙易被攻破,改用砖砌,八座城门也修得更加坚固。到北宋初,由于蛇门、平门堵塞,南北交通受阻,于是重开平门,同时开通了赤门。接着胥门水门和葑门因为水灾堙废了,1034年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州后,疏河排水,开通了葑门。这时苏州有阊、盘、赤、葑、娄、齐、平七座水陆城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焚城,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到绍定二年(1229年),城坊重建工程完成,刻了一块《平江图》碑志庆。图碑显示,重建的苏州城有阊、盘、葑、娄、齐五座水陆城门。

    元初诏毁城池,苏州又没有城墙了,但是五座城门还在。1352年,反元义军群起,苏州守官赶紧重建城墙。时在姑另驿馆遗址不挖到—块石额,上刻“胥门”二字,于是重辟胥刁,但未设水门。这样就有阊、胥、盘、葑、娄、齐六座城门。其中阊门改称金昌门,不过民间仍叫老名称。元末张士诚入据后;在六门外增筑了瓮城,明、清都保持了这样的格局。  

    1906年,苏沪铁路通车。为方便火车站与城里的交通,1924年重建平门,式样为双门并列。同时在阊门南增辟了金门,式样为仿罗马式,有三门,中门为车道,边门为人行道。1934年拆除阊门城楼,仿金门式样改建了阊门。1936年又在匠门遗址一开辟了相门。1940年在胥门北兴建了新胥门,老胥门废闭。新建的平、金、相、胥门都不设水门,也没有瓮城。这样就有阊、金、胥、盘、葑、相、娄、齐、平九座城门。

    可是城门分布不匀,南面只有盘门可通,于是在1951年破墙开了南门,但未建城门。1953年为制止机关团体和市民拆了城砖造房子,市政府发布了“保护城垣”的通告。然而仅隔五年,这道保护令就被“大跃进”浪潮冲掉了。1958年一声令下,把古城墙基本拆光,九座城门仅存盘门、金门和齐门水门(还有老胥门因废闭而幸存,但齐门水门在1978年建水闸时也拆除了)。其中盘门仍保持了水陆城门兼有瓮城的格局。

    改革开放后,觉得这座古城世所罕有,应该保护。于是亡羊补牢,重修盘门城楼和残存城墙,整修老胥门,还重建了平门水门。本世纪又重建阊门,这是很有意义的事:苏州向以优美的水城风光;丰多的文化遗产著称,近二十多年来,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如果冲击了古城风貌,它还能叫历史文化名城吗?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