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说中的太平天国王府到烈士潘家辰故居、影星潘迎紫祖宅……富仁坊巷潘宅的前世今生

苏州日报 20121211 A第06版

■施晓平

被誉为“不老冠军”的苏州籍港台明星潘迎紫,无论影视作品还是她的保养秘方、身体状况,都受人瞩目。然而她的苏州祖宅,却长期“大隐于市”,很少为人所知和关注。
  近日,苏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摸清了这一宅院从传说中的太平天国王府到潘家宅院,再到盆景园、电信公司的前世今生。

  相传这里曾是太平天国王府

  瑟瑟寒风中,梧桐、银杏树叶纷纷枯黄、凋零。但人民路富仁坊巷口一堵围墙内,却依然绿意葱茏。透过花窗望去,绿树下的假山历历在目;攀上一旁的楼房,还能隐隐看见湖石环绕的一泓碧水。
  身处闹市的这块宝地,就是潘迎紫的祖宅所在地,市文物局登记的名称为“慕园”。
  历史上这里经历过怎样的演变,已经难以一一考证。《苏州市志》、市文物局登记资料和最近出版的《苏州市城区绿化志》都记载,这里相传是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的府邸。《苏州市城区绿化志》 主要编纂人员沈亮介绍,谭绍光(1835———1863年)广西人,1851年1月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隶属忠王李秀成部,是一员英勇善战的大将,曾在击破清军江南大营、攻克苏州、收复湖州等战役建有赫赫战功,1862年被封为慕王。1863年清军反扑,他率所部坚守苏州。12月4日,他在慕王府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时,遭太平天国叛徒郜永宽、汪安钧等行刺身亡。
  事后,《Friend of China》(《中国之友报》)副主笔到苏州访问,还曾到慕王府废墟去凭吊。沈亮根据这段资料判断,太平天国失败后,这一王府曾遭到毁坏。
  但沈亮说,因为没有更多的资料佐证,慕王府到底在不在这里,最盛时什么模样,都已难以考证,所以他们只能依据《苏州市志》和市文物局资料,写上“相传”两字了。

  封疆大吏潘霨清末买地迁居

  清朝同治(1862—1874年)年间或稍后,这里成了潘宅。
  据曾参与编纂新版家谱而掌握大量族亲信息的潘裕博介绍,当年买下这里并迁居的潘家人,是封疆大吏潘霨(1816—1894年),他的高祖辈人物。
  潘霨一开始住在胥门朱家园,年轻时家境清贫,以教书授徒为业,又替人写扇子、履历,常常写得手要脱腕,这段经历锻炼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文字技能。后来他到云南、福建、湖北等省,帮官员们办事、拟稿,由此熟悉了官场情况,增长了实际才干。32岁进京,捐资成为九品官,四年后担任监狱里的官员。潘裕博说,潘霨善于治病,使监狱里没有病死的人,一时间名气很响。于是许多达官贵人都请他诊脉、开药方,连咸丰皇帝的母亲也请他出诊。苏州俗话“三钱萝卜子,换来红顶子(做官)”,据说就是由他而来的。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咸丰皇帝逃亡承德,潘霨留守北京,维持京郊治安和保障京郊、热河之间的交通联络,立下功劳,逐步由知州升任山东按察使,其间他还参与了对太监安德海的捕杀。1874年,他奉命随沈葆桢一起赴台湾,当时日军妄称琉球是他们的属国,因琉球船民在台湾死亡,日本就侵入台湾烧杀掳掠。潘霨据理力争,还积极组织团练,对促成日本退兵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后来,潘霨又担任了湖北布政使、巡抚,江西巡抚、贵州巡抚等职。用今天的话说,是部省级领导。在贵州六年时间里,他组织招商、开矿、屯垦荒田、开通电报局、查处拐卖人口、周济贫困、推行区田,很有政绩,直到1891年因病辞职回苏。
  潘裕博介绍,他们潘氏家族在清朝出过许多高官,其中潘世恩做过宰相,潘祖荫做过尚书,但这些人都是通过科举考中进士而升上去的,潘霨却只是个秀才,能做到封疆大吏,整个家族只有他一个,所以颇具传奇色彩。

  我党早期烈士潘家辰这里出生

  迁居富仁坊巷后,潘氏子孙也出了不少名人,其中最著名的除潘迎紫外,还有一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烈士,他的名字叫潘家辰,是潘霨的曾孙,比潘迎紫长一辈。
  潘裕博介绍,潘家辰(1904—1932年)生于富仁坊巷,父亲长期没有适当工作,以致家道中落,潘家辰只好和母亲寄居在昆山的外祖父家。舅舅们浮荡挥霍,争吵辱骂,母子俩常常以泪洗面。这些都使潘家辰对腐朽的家庭和社会十分反感。
  1920年,潘家辰父亲终于在北京找到了一个差事,于是把家属接到北京。在那里,潘家辰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 等书刊,1921年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结识了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成员。1923年,潘家辰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过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翻译及俄语教师,1927年随第三国际视察团回国,担任团长、共产国际东方部主任米夫的翻译。
  此后潘家辰还曾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0年底奉命回国,任中共湘鄂西省委巡视员。
  但潘家辰生性耿直。潘裕博介绍,1932年9月,潘家辰因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而被杀害,年仅29岁。1984年党中央为潘家辰平反昭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还在他牺牲的湖北省洪湖县雷家墩青龙庙修建了烈士墓。

  抗战胜利后数十年潘宅的变迁

  抗战胜利后的数十年里,潘宅又发生了多次变迁。
  大约在1946年,因潘家子孙增多,贫富不均,一些子孙闹着要分家,最终把这处宅院卖给了王姓人家,子孙们一起分钱、另外找地方安家了事,潘迎紫后来出生在上海。
  沈亮介绍,1953年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时,这一宅院已经归公家使用,从北面的大井巷出入,园池主景尚在。湖石假山,池塘竹亭,古松,石梁,贴水而建,两侧栏杆与桥墩以湖石叠成,在苏州是个孤例。
  1958年再次调查登记时,这一宅院被工艺美术局使用,园中部分建筑已改建,假山水池尚存旧观。1962年,这里划归园林管理处,经著名盆景艺术家、文学家周瘦鹃倡议,这里辟为盆景园,荟萃了拙政园、留园各园的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数千盆,是国内最早的专业盆景园之一,园门改在西面的人民路。
  因为相传这里是慕王府的关系,这个盆景园就取名为“慕园”。上海科技电影制片厂还来这里摄制了彩色纪录片《盆景》的部分镜头。
  到“文革”期间,盆景园被关闭,精品盆景与花园都遭到破坏,之后在这里设立了绿化队“革委会”。沈亮调查后发现,1974年这里划归市邮电局,沿西侧新建了电报局及办公大楼,如今为电信公司所用。
  我市文史专家徐刚毅对此认为,苏州类似的名人故居、祖居还有不少,应在推进古建老宅保护修缮工程的过程中更多挖掘,让它们广为人知、充分发挥作用,为苏州古城的保护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新闻链接

  闹市中的山林———

  慕园

  据市文物局资料及 《苏州市城区绿化志》记载,慕园现为苏州市第120号控制保护建筑,东宅西园,占地902平方米,花园尚存面积300平方米。
  宅南向两路,建筑面积558平方米。其中正路前后四进,大厅三间面阔12米,楼厅前有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砖雕门楼。东路前后五进,有敏德堂、清润堂、谱桂山房等匾额。这些建筑目前均已不复存在。
  花园目前仅存南部假山,湖石包土,东西走向,冈峦起伏,层次丰富。南坡多土,北坡多石,山径高低曲折,散列峰石玲珑多姿。东西各有山洞,东山洞较小,洞口曲折隐蔽,顶部为勾搭法叠成,洞壁符合“掇玲珑如窗门透亮”(计成《园治·掇山》)特征;西洞的东入口在曲桥南,山洞较长,顶部为条石,西洞的西入口洞壁也有多孔透光。假山北临水池,显得很陡峭,有山高水深之意。水池湖石岸留有多处水口,东南有水湾,被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作为理水范例。
  水池南岸有小石桥跨东南水湾,中部有南北向三曲石桥,两桥都用花岗岩条石作梁、湖石作栏杆,为苏州园林中十分少见,侧看与湖石岸、湖石假山浑然一体。水池南北岸都比地表降低一层。山间池畔林木繁茂,成为闹市中山林。
  园内有挂牌古树名木6棵,如190年树龄的瓜子黄杨等。另有上世纪20年代为纪念孙中山植树节所植雪松,假山西南坡有拐枣一棵。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