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鞋山移址话原古苏州的文化(四)

苏州日报 20080318 C第03页

■沈及

□沈及

    五、早期的墓葬文化

    埋葬制度是人类社会关系、风情民俗、生产力水平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体。草鞋山遗址206座不同时期的葬墓发掘清理,为研究原始社会发展进程及文明起源过程,提供了一批生动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期的埋葬有着不同的习俗和制度:

    草鞋山遗址清理发掘马家浜时期墓葬106座,一般都密集埋葬,说明人们死了后都埋在共同氏族墓地里。埋葬一般不挖墓坑,无木质葬具,普遍盛行俯身直肢葬,绝大多数头向北,极少数墓用陶器覆盖头部。随葬器很少,较为贫乏,一般一二件,最多有九件,无太大的区别。随葬品一般均为日用陶器,大多是墓主(死者)生前使用过的,其器型有釜、鼎、豆、钵、罐、盆、杯等,宽沿釜和喇叭座圈足豆比较多见,也有少量的骨笄、骨锥和鹿角器。其中5座墓是同性合葬墓,其中3座为女性,2座为男性。合葬于同一墓内死者的年龄相近。说明当时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盛行对偶婚制,男方出嫁到别的氏族,死后再归葬本氏族。

    马家浜时期的墓葬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尚处在没有私有财产之母系氏族公社,尚未产生贫富分化和私有观念,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草鞋山先民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

    草鞋山遗址挖掘清理属崧泽时期的墓葬有92座。这一时期的埋葬一般都盛行单人仰身直肢葬,头一般都向东南。与马家浜时期墓葬相比较,已出现了明显的不同和变化:首先,崧泽墓中随葬品明显增多,80%以上墓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现象已相当普遍,最多可达25件。其次,部分墓葬中发现用猪下颚骨随葬,这应为个人财富的象征。再次,发现了2座男女合葬墓,按男左女右的习惯埋葬,其中一座女性侧身埋在仰身男性旁。发掘崧泽时期的墓葬发现有明显的南北两个分区,两区墓葬都有随葬品多寡的差别,即已有贫富分化,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和分配的基本经济单位,已经不是氏族,而是小于氏族的家庭公社。

    纵观上述崧泽时期墓葬的特点和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唯亭一带的早期人类其婚姻的形式已进入一夫一妻制,女性已降到从属于男性的不平等地位,成为男子的附属,父权制已经确立。人类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过着父系家庭公社制的生活,已有私有财产和私有观念,产生了贫富分化现象。

    草鞋山遗址属良渚时期墓葬仅发现4座。其中,3座(第4层中)属良渚早期墓葬,1座(第2层中)属良渚晚期发达时期墓葬。最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是一座1男2女的合葬墓,男性随葬有2个二次葬的女性,墓外还殉葬一狗。从随葬数量众多的玉琮、玉璧、玉斧和黑衣轮制薄壁陶器看,随葬的女性,应是妻妾。玉琮、玉璧是祭祀天地的礼器,墓主人占有这些礼器,应是掌握特殊权力的氏族贵族,当属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而根据恩格斯说的“一夫多妻制,显然是奴隶制的产物,只有占据特殊地位的人物才能办到”。由此,良渚时期的草鞋山地区人类中已经有了类似“军事首长”、“最高祭祀”一类的氏族显贵,这时的社会进入原始社会末期的军事民主时期,产生了奴隶,产生了阶级,出现了严重的压迫和剥削关系,氏族公社已发生瓦解,社会进入了英雄辈出时代。

    综上所述,草鞋山遗址早期的墓葬文化,为我们研究江南地区、长江下游原始社会的发展进程及私有制产生和阶级起源等问题,提供了生动的例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