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井的命运

苏州日报 20061015 12卷038页

■高坡、张甜甜

【策划人语】

    对于人类历史而言,井的出现意味着什么?定居,农耕,告别茹毛饮血的愚昧,等等。可以说,从一开始,井就是一种文明的符号,一种文化的象征。  

    往事越千年。当标志着工业文明的自来水占领民间,那些斑驳的老井,随着记忆中光滑的石井栏一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城市文脉上的眼睛,那些老井仍然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顽强地守望着。

    我们的调查从这些老井的命运开始。

    □本期策划人:俞愉

    □本期调查人:高坡 张甜甜 祁楠 黄甘子

    □本版摄影:姚永强

    □视觉设计:陈婧  【老井走访】

    老井(1)漱石泉(使用中)

    走在平江路上,过了大儒巷,路中间生生拦着一只六角形的铁栏杆,一口圆圆的井被圈在当中。脚下的石板上刻着如许字样:“漱石泉”、“光绪戊申年”。100多岁的老井了,见证了多少代人的匆匆脚步啊。虽然挡住了路,这口井却并不讨人嫌,来来往往的游客、路人经过,都忍不住探头去看一眼。在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平江路上,作为水城苏州的符号,井成了别具风味的一景。

    老井(2)福寿泉(苏州“古城十大古井”之一)(使用中)

    位于仓街69号的福寿泉是一口长方形的双眼井,井壁当中三个大字“福寿泉”,左右两旁竖写着“朱鼎彝置”、“民国二十三年五月”。青黑的石井圈光滑而清凉。2005年,福寿泉被确定为“古城十大古井”之一,修整后重铺了井台地面,并在四周建起了整齐的围栏。

    李阿姨的小杂货店就开在井旁边,阿姨每日与井做伴,和前来汲水的街坊邻居闲话家常。她向我们讲起了福寿泉的来历:“井壁上刻着的朱鼎彝就是这口井的修建者,作为他母亲70大寿的贺礼,所以就叫做‘福寿泉’。那年天逢大旱,老百姓用水紧张,朱鼎彝原本要为母亲做大寿,见此情形就改为为乡邻们开凿了一口井,从此造福后人。”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走过来和李阿姨打声招呼,提着吊桶走上了井台,打算提点水回去洗衣服。她笑呵呵地说:“这口井生意好着呢,每天不知道多少人来这里打水,虽然现在大家都不喝井水了,但用这水洗洗刷刷还挺好的。”

    老井(3)怀德泉(苏州“古城十大古井”之一)(废置不用)

    一扇铁门锁住了位于玄妙观东脚门的怀德泉。

    这是一口六角形的双井,井圈铭文“怀德泉,同治五年丙寅嘉平月,吴郡旱,不雨。倡睿泉,以便汲水”、“吴县潘仪凤建”。

    在诸多古井中,怀德泉可以算得上享受“特别待遇”了,被关在一个单独的院子里,远离了外界可能的伤害。受保护的同时,井的效用也因此失去了。一位城管人员告诉记者,这口井早已经荒废了,因为长期不用,水已变臭。现在留下的,不过是一具空壳而已。

    老井(4)九保井(苏州“古城十大古井”之一)(废置不用)

    在人来人往的十全街上,我们寻找九保井,寻找李根源故居,没想到大费周折。

    我们查到的资料显示,李根源故居位于十全街111号,找过去这个门牌号下面却是一家时尚小店。四处询问,被指点去一个相隔百米之外的小弄堂,弄堂口的修车摊撑起一把巨大的太阳伞,挡住了弄堂口的路,也遮住了那块写着“李根源故居”铜牌的光亮。这里的门牌号已经是十全街279号。

    走进院子,我们向住在里面的两位居民打听“九保井”,一概表示不知道。“那这里有井吗?”“井?那边墙角里好像有一个。”终于,在一户人家的窗台下,在油漆桶、木板、塑料盆构成的杂物堆里,我们辨认出了一口井,再细看,井壁上“九保井”三个字依旧清晰,还有“民国十年”、“李根源书”的铭文。

    井口上盖着一块木板,上面压着其他杂物。“这口井早就废掉了,水都是臭的”,窗户后面的人闻声走出来,是已经在这里住了十多年的潘先生,他告诉记者,因为地下的脏水渗透,慢慢就污染了井水。“有时候甚至能听见渗出来的脏水滴进井里的声音,”潘先生笑言这是“泉水叮咚”,神情里却满是惋惜。

    老井(5)松寿泉(“古城十大古井”之一)(使用中,被移过)

    记者一路寻到位于海红坊的松寿泉,天色已渐晚。一个小姑娘蹲在井边洗一只硕大的锅和很多碗,一看就知道是附近饭店里的,一问果然是,小姑娘说:“老板说井水不要钱,就叫我到井上来洗。”

    松寿泉也是呈长方形的一口双井,井台栏杆很新,也是近年来刚刚修建的。站在旁边的一位好婆拉着记者去摸井下的“伤痕”,井口内壁下方一块很大的凹陷,砖头掉落了好几块。好婆说,这是被那些打水的大吊桶给撞坏的,她很担心:“要是修不好,以后这口井慢慢地就会塌掉的。”

    这松寿泉原来也是一份“寿礼”。周围居民介绍说,这是当年住在这里的一户潘姓人家开凿出来的,解决了周围百姓的用水问题。

    很少有人知道,松寿泉还曾经被“移动”过。居民蒯先生指着井边的一棵大树说:“看见那棵树了吗,其实以前松寿泉的位置在大树下面。20多年前,因为要在树背后建一座居民楼,井对造楼有影响,于是就在建楼前将井‘平移’了几米。”

    老井(6)况公祠古井(位于西美巷况公祠内)(使用中)

    根据史料记载,这口井是清朝顺治丙申年修建的,距今300多年了。泛白的石井圈非常光滑,外面用个铁罩子罩着。况公祠的姜主任说,这是为了防止小朋友掉下去,特意为古井度身定做的。“我在一个资料上看到,这口井有10米深。水很清,冬暖夏凉,我们一直用它来洗衣服、搞卫生。”

    老井(7)青石古井(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废置不用)

    位于道前街和茶馆门前马路上的这口老井,青石井圈一周,深深的勒痕写满历史的沧桑。这口井曾经被作为苏州古井的象征,出现在各个媒体上。这口老井原来应该是在谁家的院子里或大门口,后来道路拓宽,井跑到了马路中央。井圈曾经受到过往车辆的磕碰,后来有关部门在这里装上了护栏。透过护栏望下去,井里还漂着垃圾。

    老井(8)庙堂巷古井(位于庙堂巷畅园门口)(使用中)

    庙堂巷21号旁的这口古井,用的人还挺多。旁边园林旅游公司的门卫叶老伯说,早上这里还排长队呢。巷子里的居民说,附近的古井可多了,每个院子里基本都有井。在巷子里开着一爿维修店的华女士,很热心地带我们去庙堂巷10号看井。这是一座控保建筑,据说是范仲淹后代的房子。进门走几步就是一口老井,井周围堆着乱七八糟的东西,井水也不干净,看样子好久没人用了。庙堂巷22号是座清代的老房子,进门后,穿过不少弯弯绕绕的弄堂,终于看到了井,一个姓吴的老太太说,井还能用,但主要用来拖拖地板,洗洗脏东西。

    老井(9)觉海泉(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废置不用)

    在马医科的神道街,我们巧遇张先生,他说家有古井,就带我们去看。原来正是我们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觉海泉”。“井圈是我父亲1973年买的,应该是民国时的东西”,张先生说,他小时候,井水很清,家里金鱼都养在井里,“那时候没有冰箱,到了夏天我妈就用网线袋把西瓜、香瓜等水果吊在井里,井就是天然的大冰箱。到了八几年,有人往井里倒马桶,井被搞臭,我就把它给封了”。后来又有人打井圈的主意,想要挖走它,无奈之下,只能用水泥把井圈和地面一起浇上。说起往事,张先生显得很无奈。

    老井(10)八角古井(苏州“古城十大名井”之一)(使用中)

    到达范庄前已是晚上六点左右,昏黄的路灯下,一位姓陈的老太太在这口八角古井旁洗衣服,水非常清澈。她说,这口井比她的年龄都大几倍,一直很好用,附近居民一年四季离不了。这是我们采访中看到的保护得最好的古井,井圈周围是四方的石台,边上还有条石护栏。

    【护井队讲述】

    沧浪区南门街道护井队,是古城目前唯一一个以保护老井为职责的群众义务组织。2005年6月,护井队在市会议中心广场上宣誓成立,从此,南门街道辖区的100多口老井有了自己的“监护人”。

    “成立护井队,起初是因为那些古老的井圈经常被偷,我们就发动社区搞义务护井队,在居民院子里的,由户主负责,那些公井,就让居委会主任负责,基本上做到了每一口古井都有人负责”,护井队总指挥、南门街道办事处党政办副主任朱勤农说,护井队的工作职能,逐步从护井发展到修井、淘井,测量水质,还对一些有价值的古井进行了一些记载,将来还想进一步搞点考证,但是工作实在太忙,根本来不及做这些。

    常年跟井打交道,朱勤农掌握了一肚子“古井经”,对老井充满了感情。他说,苏州的井分三大类,官井,一般都是政府水务局出面挖的大井,最多的是私家庭院的私井,还有一大类是义井,古人讲迷信,认为给大家挖井是积德行善的义举,中年得子、给老人祝寿、妇女生孩子不幸死亡,一般都要挖一口义井。原来的耦园有口义井,井圈铭文上写着是因为父母做寿而建,后来园林改造时井被填了。

    护井队成立一年多,朱勤农跑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到处搜寻古井。看到哪里的井圈坏了就找人来修补,哪里的井水臭了就找人来疏浚,一些居民家的井遇到问题,也会主动来找护井队帮忙。西支家巷有口两眼井,有人倒车不小心把花岗岩井石撞断了,老百姓跑来报告,朱勤农请来搞古建的“水木清华”看看有没有办法修补,“他们虽然搞古建,但是从来没跟井打过交道。后来他们搞了一个配方,把石板粘好了。我们这个工作上面也没有专门的经费,全靠大家帮忙。”

    “井这个东西是活的,一定要使用,不用就臭了。还有一点,不能移,要保护一定要在原地保护。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故居在大石头巷,里面有两口井,一口青石井、一口黄石井,由于多年没人用,水已经臭了,我们就去疏浚,搞好之后我对房子主人说,这是当年芸娘浇花的井,你可要保护好”,朱勤农说,那户人家高兴地答应了。

    【专家声音】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刚毅认为:所谓历史和文化,它最终是以一个微小的细部来体现的。什么是细部?一堵老墙,一条小巷,一口古井,一个门楼,一块石碑,这就是历史的细部。离开了细部,历史就是空的,不保护细部,就谈不上保护历史文化。古井就是苏州历史文化的细胞,抢救保护苏州的历史文化,怎么能不抢救保护这些细胞?

    我们也应该看到,井作为老百姓的生活设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使用功能不断弱化,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大部分古井必然消亡,全部保护下来是不现实的。

    今天的古井作为历史的载体,已经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我们应保留和抢救那些具有历史内涵、有景观意义,以及与文物古迹连在一起、本身就是文物的古井。

    目前正在进行中的传统街区、街巷整治,应把古井保护和疏浚作为一项内容。因为这些古井对于居住在这里的老百姓来说首先是有用的,其次它们还是传统街区风貌的组成部分。但现在的问题是,古井保护实际上是个空白。日常的维护和使用谁来管理?保护、维修古井没有责任人,没有责任单位,没有专门基金。尽管大家口头上说要保护有价值的古井,但是实际工作非常粗疏。比如规划,现在不少地方在古井旁建公厕,污染了井水,最后不得不把井给填了。

    今天我们还有600多口古井。可是10年前我们有多少古井?最起码是现在的好几倍吧。再过10年,我们还能剩下多少古井?不要让古井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虽然这些古井保护下来也未必能成为亮丽的风景。

    【调查者说】

    苏州城到底有多少古井?有确切记载的史料表明,清代时,苏州城区有井2万多口。前几年公布的数据是690多口,现在是多少?有多少还在使用?又有多少实际上已经废弃?没有人知道。

    古井是文物吗?好像是,因为它非常确切地统计在苏州的文物建筑里面,属于古建筑的构筑物。但好像又不是,因为就连百年以上的老树还会有人给挂个“古树名木”的牌牌,表明此树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不得随意损坏,可我们从没见到哪个部门或机构给那些哪怕拥有几百年历史的老井挂个什么牌子。于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在很多有意无意的忽略中,仿佛宿命一般,很多老井在劫难逃。

    当我们穿行在老街老巷中,追寻那些曾经滋养一个城市2500年的老井时,我们听到和看到的,一半是遗憾,一半是心酸。井边的弯腰生活,像西天的晚霞一样,似乎瞬间就离我们而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