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木匠巧手修百年老宅

苏州日报 20120828 A第14版

■黄亮

 □苏报驻吴江首席记者 黄 亮
  把蘸了墨的线从墨盒里拉出来,两头固定,将线从中间提起然后松手,一条很直的黑线,就打在了木料上,木板便可切割使用;双手抓住刨子的两个柄,将刨子紧贴在木板上,身体前倾,将刨子用力向前推,原本粗糙的木板立即平整光滑起来……这两天,18名来自国内外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在同里安营扎寨,参与古镇上一座百年老宅的修复。
  等待被修复的老宅名叫“庆善堂”,位于同里古镇东溪街116号,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共三进。这所老宅曾是同里镇卫生院所在地,目前第一进为民居,第二进和第三进已闲置多年。此次要修复的是第三进,修复后将成为一座专家接待中心。参加同里工作营的18名志愿者中,有8人来自英国,他们之中有建筑学学生、文化遗产保护官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甚至还有参与过多项古建修复工作的“职业”木匠,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
  根据工作营安排,这些志愿者首要的任务,便是清理场地、搭脚手架、搬建筑材料等,绝对称得上是一份重体力活。一双双雪白粉嫩的双手能否吃得了这样的苦,不免让现场指导工作的老工匠们心生疑虑。但是,小伙与姑娘们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果断表明了态度与立场,“我们此行,绝不是来玩的”。力气大的小伙子,能者多劳,一次能搬起3块铺地的青砖。姑娘们力气小点,但一次也尽力搬起1块,为团队贡献微薄之力。很快,几百块青砖便搬完了,志愿者随即又开始搬运搭脚手架用的钢管。
  基础工作告一段落,志愿者们接下来的重要工作,便是听老工匠进行现场工作部分技术讲解与传统工艺学习。“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间’,亦称‘开间’、‘面阔’,是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汉以后,建筑的开间数多用11以下的奇数、‘进深’指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即各步距离的总和、‘步’是屋架上檩与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木作工具主要包括刨子,用来刨平、刨光、刨直、削薄木材;墨线盒也叫墨斗,准绳是装在墨斗上用以校正曲直的线绳”……老工匠详细的讲解,听得现场志愿者、尤其是年轻的老外们如痴如醉。“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光是这间百年老宅与这些维修工具,就足以让我眼花缭乱,学上好一阵子了。”在英国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志愿者马丁内斯感慨,以前她只知道中国最伟大的建筑是长城和故宫。这次来到同里,她终于知道,中国有魅力的建筑远远超出了想象。“今后我会带着家人和朋友再来同里,看这座老房子,因为这里有我的功劳。”
 
  志愿者心声
  工作营是神奇的地方,同里是一个美丽的镇子,具有文化与历史底蕴。希望在神奇的工作营里,体验修复建筑工作,感受中国建筑的魅力。
  ———路易莎·雷斯蓬德克、德国、建筑学学生
  同里非常美丽,并且充满了有趣的建筑。参加工作营可以了解当地的建筑风格以及建筑修复方法,让中英文化在同里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雅基·马丁内斯、英国、文化遗产保护官员
  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能与中方志愿者一起参与遗产保护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学习更多的中国文化,以及其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
  ———凯萨琳·唐森、英国、文化遗产保护顾问
  能参加这个工作营是一次很棒的机会。同里是一个美丽以及有历史的地方,希望能够学到更多的当地文化、中国传统建筑,以及中国建筑中木材的应用方法。———卡勒姆·麦卡弗里、英国、国家信托工作人员
  这是一个难得的与古建亲密接触的机会。在同里,能看到更多当地人生活的状态,希望同里能将保护、发展与共生更好地有机的协调起来。希望通过此次机会了解更多人的故事、房子的故事、小镇的故事以及世界的故事。———徐未般、中国、环保工作者
  同里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镇,建筑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很漂亮。参加工作营,希望可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可以让自己在日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陈梦妮、中国、学生
  一直十分期待能接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棒的经历。在这里,可以近距离学习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朱帅、中国、企业职员
  同里是一个特别的古镇,是一个兼具古朴民居生活和现代文化展示的古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学到江南古镇中的古建筑传统工艺和修缮工作中的团队合作经验。来同里参加工作营,期待更多惊喜。———陈凤婷、中国、学生□黄亮 整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