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苏州泰伯庙的康熙匾与乾隆匾

苏州日报 20121109 C第03版

■记者

 苏州市图书馆藏有光绪丙子(1876年)刊本《至德志》,全书五册。《至德志》卷首录两位清代皇帝的题匾。这就是:一、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仁皇帝”(即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南巡驻跸苏州行宫”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的“匾额”———“至德无名”(图1-4)。“至德”,道德的最高境界。语出孔子《论语·泰伯》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禅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不知道怎样称赞他才好。二、《至德志》卷首录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皇上南巡驻跸苏州行宫”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的“匾额”———“三让高踪”。“三让高踪”,化前述孔子《论语·泰伯》篇中“三以天下让”意。清代两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相隔46年中先后两次南巡驻跸苏州,并先后两次为苏州泰伯庙题匾,这多少反映了清康(康熙)、雍(雍正)、乾(乾隆)盛世时,苏州的城市地位;也反映了汉代时就建成的苏州泰伯庙的地位。
  岁月匆匆,推翻满清的辛亥革命至今也已过了百年。满清推翻后,那两块曾悬于苏州泰伯庙的匾,就像大清子民曾留着的辫子一样,大约也被革去了。清朝廷时敕封并作为苏州泰伯庙管理层的奉祀官及其世袭之制,至民国时,亦肯定不被承认了。无人专管之下,苏州泰伯庙难免每况愈下。时至今日,两匾失之已久,今人实无以一窥当日两位皇帝“御笔”题匾的模样了。且更由于种种原因,近代以来,苏州泰伯庙年久失修,后竟颓为了“庙桥农贸市场”。直至本世纪初时,“庙桥农贸市场”的标示或曰广告牌,还挂在“至德坊”的石牌坊上。然而,两位清代皇帝驻跸苏州时御笔题写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的匾,毕竟已成为一种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遗产,其所有权无疑归苏州泰伯庙所有。即使苏州泰伯庙成为庙桥农贸市场时,它也拥有这份历史的遗产。而上述历史文献《至德志》的记载,则是这一历史遗产产权的最有力证据。《至德志》一书,在这里一不小心地竟成了“产权证书”了。而这一“产权证书”,就远不是其他什么地方的泰伯庙所能拥有的了。瘦死的骆驼,毕竟还是比马大。
  泰伯庙颓为“庙桥农贸市场”,与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极不协调。于是民众呼吁,媒体报道,终在“桃花坞综合整治工程”中,苏州泰伯庙浴火重生。今年4月,苏州泰伯庙已初具模样。而从当时泰伯庙前的一幅横幅亦可看出,这项整治工程在推进中又面临着何等艰巨的拆迁任务。然而,可以期待的是,当苏州泰伯庙的泰伯塑像重新塑起,当泰伯他老人家重新接受苏州百姓的瞻仰时,清代两位皇帝题写的匾,一定会重新悬挂起来。毕竟,它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今无锡泰伯庙已悬挂有“至德无名”、“三让高踪”匾(图5、图6)。倘若将无锡泰伯庙所悬“至德无名”、“三让高踪”匾与《至德志》记载的“至德无名”、“三让高踪”匾的文字,两相对照,我们会发现:一、关于此二匾渊源的说明———清代两位皇帝“驻跸苏州行宫,钦赐匾额”的文字已统统删却,匾上未留下任何痕迹。二、关于此二匾书写者的说明———“康熙御笔”、“乾隆御笔”亦被删,代之的是匾额中的各一枚方形图章———隐然标示为“康熙御笔”、“乾隆御笔”的“御玺”。三、康熙匾“至德无名”四字未有大动;而乾隆匾“三让高踪”的四字中,有两处明显改动:这两处是:其一、“讓”字的“言”旁,改成今日简体的边旁“讠”,而另一半的“襄”字则未改动,但半行半草的字体与乾隆工整的楷书,大为迥异;其二、“踪”字改为了“蹤”字。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