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石头会说话

苏州日报 20120316 C第04版

■凌瀚、海珉

□凌 瀚 海 珉

  现在的河埠多为明清遗存

  黎里镇的驳岸,总共全长6000余米,其中完好保存的古驳岸3800多米,六七百年以来,古驳岸护卫着兴旺发达的“十”字形市河。江南的市镇都有市河。市河,顾名思义做买卖的河,这是个泛称,有的本有专称,黎里的市河就有“黎川”之名。
  早在春秋时期,黎里就有先民选择了这里的河道,搭屋定居。到晋代黎里已经是颇具规模的村落。先民们选择的是自然的河道,稍加开挖整理,亲水、靠水、吃水,劳作生活,送往迎来,桩桩件件都离不了河道。
  赵宋南渡,追随而来的北方百姓达一百多万,元代北民继续南移,江南人口再次膨胀,黎里由村落上升为集市。南宋时黎里升格为集市,中间的河道有了“市河”之名。舟来楫往,买卖兴盛,保护河堤,不使坍塌淤塞市河是必作之举。据苏南乡镇古市河的发掘,再参照《清明上河图》的河岸,宋代市河重要的地段,人们大多用木板竖插在河岸边,打上木桩加固。木板毕竟容易朽烂,用石头取代势在必然。黎里的石驳岸,最早始筑于元代。
  南宋时期,傍水而居的黎里先民,在河岸边安置几块石头,汲水、洗刷,木船停靠供人踏脚。这是原始的河埠,还不能算真正的河埠,或者说是河埠的雏形。这类简易的河埠,在江南一些古村落里还有踪迹。经过历年的修建重筑,现在黎里市河两边,我们看到的河埠大多是明清两代的遗存。
  原始的河埠使用的石头并不是规整的,只是自然的石块,安排垒筑起来,能派用场就行。后来,考究一点的人家把石头凿一凿,整齐一些,那河埠不仅使用方便而且气派。为了使河埠坚固耐用,为了防止河埠两边的堤岸坍塌,人们纷纷在河埠两边垒筑一段石堤,这就是驳岸的雏形。
  北宋时期,苏州府每平方公里不足65人,南宋时,苏州府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145.41人。元代人口密度直线上升,每平方公里高达368.74人。黎里镇的人口密度,肯定不会低于苏州府的平均数。元代黎里作为集市,在300到500户之间,每户以5人计,当在1500到2500人上下。人烟一多,宅院鳞次栉比的建造起来,每家每户还必须建一个码头,于是每隔一二十步就有了一座河埠。很自然的,河埠两边垒筑的石堤就连结起来了,形成一个系统,这是黎里早期的驳岸。

  河埠、驳岸打桩的故事

  元末明初,黎里居民增至千余家,俨然江南一大镇,当时建筑的驳岸与河埠更为讲究了。驳岸和河埠本是笨重的石头,堆叠在泥土的基础上,时间不长,石头就下陷就位移,河埠与驳岸就得不断地重建。聪明的黎里人在驳岸与河埠的基础下打桩,安上一排排整齐的木桩,再将凿得平平整整的条石,一块一块地驳上去,平平整整的,这样的驳岸与河埠,就坚固耐用多了。黎里至今流传着一个河埠与驳岸下打木桩的历史故事。
  元朝初年,黎里青龙桥南西边,有一家专门销售马张(纸马)的店铺,店名永顺,店主张百顺,生意兴盛。那时,南宋的两位宰相陆秀夫和文天祥相继殉难,大江南北老百姓纷纷祭奠,马张生意出奇的好。永顺作坊里生产的马张,自家店堂里销售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用于供应外码头。一船船地往外运送,远销到长江南北。永顺的八字河埠边,总是停泊着运送马张的船只,平均三天就送出一条大船。因此,永顺的八字河埠驳得特别气派,整齐的石条,宽宽的石板。
  也许是由于生意忙,永顺的八字河埠张百顺一连几年没有重新垒筑。一天,又一条满装马张的大船离岸远去,百顺老板满面春风地在河桥头送行。这时,百顺的爱女,年仅6岁的千金,蹦蹦跳跳地来到驳岸边。突然,哗啦啦,扑隆隆,驳岸松动了,河桥坍塌了。那小千金,随着条石,翻滚了一下就不见了。百顺老板慌了神,大声呼救。伙计们一个个冲出来,纷纷探身下水,老天有眼哪,终于把压在石头底下的千金救了出来,可是小姑娘已经血肉模糊,神志不清了。幸亏黎里著名老郎中的抢救,千金终算保住了小性命,又经半年多的医治,身体基本复原,遗憾的是丢了一条右胳膊。从此,黎里的街道上经常走动着一位美貌而又聪明的独臂千金。
  张百顺老板痛定思痛,专程到浙江德清向造桥师傅学习在桥基下打桩的技术。数月后,张百顺带领了十多个工人,采办工具,增添石料,购进木料。在自家河埠、驳岸一线,打下了一排整整齐齐的木桩,然后垒河埠、筑驳岸。时光荏苒,独臂千金由姑娘、大娘变成了独臂老太。数十年中,独臂老太那条空空的右袖管,天天都在向人诉说那段惨痛的遭遇,更天天宣传河桥头石与驳岸打桩的必要。再说,永顺马张店门前那河埠,那驳岸,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完好无损。同那些三年五年必须重新垒驳一次的河埠与驳岸相比,孰优孰劣,不言自明。于是,黎里镇河埠与驳岸底下,一家家,一段段,都打下了坚实的木桩。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差不多正好是故事中独臂千金的一生,一个60多年的过程。这个历史故事非常好,元朝总共89年,凭此可以推断,到元末,最迟到明初,黎里古镇的石驳岸、河埠头底下全部打上木桩。

  缆船石是警报水位的“忧欢石”

  黎里的河埠不仅密集,而且花色繁多。从使用的角度来说,河埠有公用的、半公用的和私家之分。从外部形态来分,则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以及悬挑式。
  黎里市河不仅有各式河埠,还有254颗缆船石,堪称江南市镇之最,其中三分之一雕有纹饰,尽管只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丁点,但是一样闪耀着绚丽的色彩。
  黎里的缆船石始于明代,保留在驳岸上的青石质地的缆船石就是明朝的遗物,很少有雕饰,大多是象鼻形的,所以黎里人把缆船石叫做“象鼻眼”。清代,缆船石在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纹饰,构图古朴庄重,典雅美观,有横式、竖式,平雕、浮雕和透雕多种。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缆船石在生产与生活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缆船石作为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石雕,透过它,可以多角度、多层面地得到多种信息。
  缆船石最实用的功能就是为农船系缆,再就是测量水位,预报水灾。
  江南地势低洼,平均海拔只有3米上下。封建社会,中国始终是一个靠天吃饭的农业国,治水历来是头等大事。为了测量水位,江南市镇多处设置“水则碑”,明朝年间,吴江垂虹桥就竖了两块,嘉善的西塘也有一块。因为水位的升降,维系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所以称之为“忧欢石”。黎里驳岸上洞穴式的缆船石,一般河埠本身安排的两个较低,河埠两边驳岸上的两个高一些,二者相差大多在一尺上下。驳岸上的缆船石距离路面总在40到80厘米之间。这是基本的定式,凡出现例外的,尤其是那种安置得特别高的,就有警报水位的作用,也是一种“忧欢石”。
  黎里镇中心北岸,有一颗缆船石,雕刻的是葫芦吐蝙蝠,一个葫芦,上部有一只奋力高飞的蝙蝠。这颗缆船石位置较高,一般的缆船石都在1尺左右,而葫芦吐蝙蝠特别长,达1.3尺。这是黎里的“忧欢石”。中国是个巨大的农业国,靠天吃饭,江南最大的忧患是水涝。每年的雨季,黎里民众都密切注视着葫芦和蝙蝠,假如水位在蝙蝠以下,那么人们笑遂颜开,水碰到葫芦底了,担心开始了,漫过葫芦了,甚至连奋飞的蝙蝠也没掉了,那么黎里人就会凄苦地说:“没蝠,没福,蝙蝠没脱没得收!”那么,这一年的农田又将颗粒无收了。

  星罗棋布祈求美好

  系缆停船、预报水位是缆船石存在的基础,逐渐地,人们雕琢出了种种纹饰。黎里市河两侧至今保存着30来种。有动物的,象鼻、犀角、河蚌、猴子、麋鹿和蚕宝宝;有植物的,蕉叶、桃子、双桔等;有表吉祥的,如意、定胜、经幢;有宝剑、葫芦、扇子、横笛、花篮、渔鼓、荷花、宝板等暗八仙;有铁锚、金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国肇造时的五色旗。还有几种事物或动物组合而成的,比如瓶生三戟、瓶生蜂猴、如意得鹿等等。
  黎里古镇的缆船石,如意特别多,有狐面如意、猫面如意、河蚌如意、莲花如意、葫芦如意、舞女如意、童子面如意等十来种。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块,形态生动,形体各异,好似一群俳优,这叫“蔓带如意”,口彩语“万代如意”的谐音。
  黎里如意缆船石的安排还有许多讲究,有的在如意的上首安上一块“笔锭”或“笔定”。就是一支毛笔加一个金锭,或者一支毛笔加一个定胜。古镇的河埠上,常常有这样成对的组合。金锭一般用一个金元宝代替,定胜是两头大中间小,状如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组成的图案。讨口彩“必定如意”。
  双桃、双桔和石榴也表露民众美好的祈求。桃子,历来是长寿的象征;桔,谐音吉,祈求吉祥;石榴因为多籽,黎里人认为多子必定多福。
  黎里的缆船石,雕琢出了读书出仕的科举印痕。最多见的要数“瓶生三戟”,还有“平生封侯”和“如意得鹿”等。
  瓶生三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一个造型独特的花瓶,宽宽的底座,上面插着三支戟,只在瓶颈处透雕作细腰,这细腰正好成了系船缆的缆船洞。戟,古代使用的一种长兵器,大凡瓶上左右两边的是单戟,中间一个双戟。像《三国演义》 里吕布使用的那一种双戟,也叫方天画戟,集戈、矛于一体,既能直刺又可横击,挺有威力。戟,还可以充作仪仗,唐初,规定三品以上列门戟,后来门戟制度时有变动,规定逐渐具体。终于,戟作为兵器逐渐淘汰,日益突出的是仪仗功能,能够列戟那是荣耀,列戟的多少又显示身份的尊卑。“戟”与“级”同音,又是有身份者的仪仗,于是民众就讨它的口彩,在花瓶上生出三戟,组成赏心悦目的图案。凡有读书人的人家,大多需要这么一个“平升三级”,祈求家中的读书人能够考得秀才举人进士而连升三级。
  黎里镇横街南头的两个河埠上,静静地安排着两颗醒目的缆船石,靠西侧的那颗,一个花瓶,上面蹲着一只猴子外加一个小蜜蜂,东侧的那一颗上,一个如意,顶上蹲着一头梅花鹿,梅花鹿高高地昂着脑袋,灵活机警,同猴子蜜蜂隔河相望,煞是可爱。两颗缆船石,一颗谐音“平生封侯”,另一颗谐音“如意得禄”,与平生三级可谓异曲而同工。
  黎里镇的缆船石,烙上了宗教的印记。佛教有经幢和佛手,道教主要是暗八仙。
  所谓暗八仙,就是用八仙手中的八样法器,替代八位仙家,且听老一辈口里流传的一则顺口溜:吕洞宾剑现灵光魑魅惊,常背一剑;张果老鱼鼓频敲有梵音,常笃鱼鼓;铁拐李葫芦一只存五福,常带葫芦;汉钟离轻摇小扇乐陶然,常摇一扇;韩湘子紫箫吹度千波静,常吹一箫; 蓝采和花篮内蓄无凡品,常携花篮;何仙姑手执荷花不染尘,常执荷花;曹国舅玉版和声万籁清,常拍宝版。时至今日,黎里的暗八仙缆船石不下20颗,仅次于如意的数量。
  黎里的缆船石,显现了民众驱邪避凶的心态。缆船石刻上有镇水避水印记的要数犀角了。有单犀角,也有双犀角;有直犀角,也有弯犀角,大多腰缠彩带,大有飘飘欲飞的灵动。黎里市河夏家桥一段水流特别湍急,桥下有两个泄水孔,水特别深,岸边一棵大树,树荫浓密,罩住了泄水孔,也罩住了大半条市河。每当下雨或是阴天,这里总是阴森森的。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只修炼成精的水獭,盘踞在桥下的泄水孔内,凡是在这里落水的人,几乎就没有一个能够活着上岸。后来,镇上民众请求禊湖道院的道长前来除害。道长说:犀牛是水獭的克星,水獭只要见到犀牛浑身就会发抖,骨头就散了架子,无法动弹。黎里没有犀牛,不过可以把犀角雕刻成缆船石,镇住这水獭,让它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几位石匠立马动手,雕刻了单犀角和双犀角两颗缆船石,分别镶嵌在夏家桥一侧的驳岸上。水獭害怕了,远遁而去。此外,黎里的民众还听说犀角有分水避水的神奇功效,于是在整条市河的石驳岸和河埠头上刻了相当多的犀角缆船石,系缆在此的船只,可以免受水浪的袭击,船上的孩子和妇女可保平安无虞。
  黎里的缆船石,更显示了民众冲决封建藩篱的觉醒,积极要求参政、议政,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黎里镇东北侧的驳岸,民国元年正好重新修筑,那里需要安排一方缆船石,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主人,有感于民国肇造,万民欢腾,别出心裁进行了设计,雕刻了一眼图案为“五色旗”的缆船石。五色旗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明确规定的正式国旗。五色旗,用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是宋教仁、陈其美等人在光复上海时打出的旗帜。在苏浙沪一带,使用的是五色旗,影响早已深入人心,上至头面人物,下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致认为理当将五色旗定为国旗。通过多方努力,五色旗最终成为中华民国的正式国旗,五色旗,不仅是黎里百姓,更是当时江南百姓政治觉醒的标志,他们迈出了参政议政的脚步。
  数千年来,江南古镇,舟楫始终是主要的交通工具,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黎里民众粜米卖柴,送往迎来,桩桩件件仍然使用大船小舟。市河黎川上的河埠头,那是重要的生活与交换的平台;那缆船石,就如北方的拴马桩一样重要,一样实用,一样星罗棋布。这是黎川,水乡泽国生生不息的历史见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