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祖师碑”发现“兄弟”——历经磨难何日“骨肉团圆”

姑苏晚报 20060823 11卷023页

■高戬、蒋帅

本报记者 高戢  实习生  蒋帅

    本月18日本报独家刊发的《裁缝“祖师碑”见天日》的消息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昨日,一位热心读者向本报披露了和这块“祖师碑”相关的许多细节,根据这些线索,记者又找到了这块石碑的两个“兄弟”。

    到目前为止,在三元许屋村发现的那块石碑尚未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代人住在“轩辕宫”

    昨天下午,读者时先生向记者介绍了有关这块裁缝“祖师碑”的一些情况。

    年逾花甲的时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住在“轩辕宫”。时先生的祖父时惠兰曾是苏州城内有名的裁缝师傅,也是成衣同业公会的管理员,一家人都住在轩辕宫内。当时的轩辕宫南接塔倪巷,北抵九胜巷,规模宏大,前后三进,整个建筑面积的300平方米。门厅内挂着清末状元陆润庠手书的。“云章公所”匾额,门厅向北就是行会的议事为厅,厅内高悬“服佩群生”的金字匾额,非常可借的是,这两块匾额在“文革”期间被毁。议事大厅再向北就是轩辕宫的后殿,时先生一家人就住在后殿的楼上。 

    在连接门厅和议事大厅之间的长廊的墙壁上,嵌着四块石碑,时先生说,其中的两块是“捐款碑”,碑文内容和在三元许屋村发现的那块石碑一模一样,因此可以推断,那块石碑原本是嵌在轩辕宫墙壁上的。时先生介绍,另两块石碑为清光绪年间所立,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

    据悉,轩辕宫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拆除,从此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轩辕宫曾是裁缝“养老院”

    根据时先生的指点,记者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内找到了—两块光绪年间的石碑。 

    大的—块高约170厘米,宽约40厘米,立于光绪二年;小的一块高约150厘米,立于光绪十七年。碑文说“曾于咸丰六年间在长洲护龙街南塔倪巷内置办汪姓房屋一所,计三进,共计十余间。集资建成云章公所。凡有同业伙友年老失业无靠,报之公所留养衣食;倘病故无着者照章给资以备棺殓;一切所遗孤寡无依,亦由公所按月贴钱。”决定“复建云章公所”,“一切经费按章于销货中,按数每两抽捐银二厘,循办留养年老失业贫困病故孤寡无依等善举。”告诫“地匪棍徒”不许“籍端阻挠滋扰”。两块碑的题头分别为“钦加盐运使卫尽先题补道江南苏州府正堂卓异加一级李”,“钦加同知卫正任丹徒界调署江南苏州府长洲县正堂加十级记十次王为”。   

    由此可以得知,“云章公所”曾经是苏州裁缝行业内部的养老院”,而且受到地方官府的保护。

    “骨肉”分离何日能团圆?

    显然,碑刻博物馆内的这两块石碑和许屋村发现的那块石碑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它们的境遇却有着天渊之别。

    记者了解到,许屋村的那块石碑曾经被当地村民砌在猪圈的墙上,猪圈拆除后,石碑就长久地被弃于路边,日晒雨淋逐渐风化,一只角已经破损。直到前不久记者前去采访,村民们方才知晓这块“刻字的石头”有点来历,遂加以“保护”,并表示,如果文物部门要征集此碑,须支付“保管费”。

    昨日,记者再次联系了丝绸博物馆,得知此碑尚未得到妥善处置。时先生表示,轩辕宫已经荡然无存,留给后人的只有这几块石碑了,他希望有关部门能早日出台保护措施,让见证苏州行会历史的裁缝“祖师碑”早日“骨肉团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