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辉道院古碑拓片现世

苏州日报 20080420 A第03页

■燕冰

一处小巷深处的古建筑,一座被历史迷雾遮掩着的古道院。当一位古稀老人打开了一只神秘的箱子时,也揭开了古道院五百年的秘史——

    □本报通讯员 朱勤农 本报记者 燕 冰

    最近,本报对控保古建筑清微道院重新修缮的报道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兴趣。然而对于清微道院,就连附近住了几十年的居民也知之甚少,许多未解之谜引起了许多市民的猜测。17日,家住瓣莲巷的李先生打来电话称,他手上保存着四张清微道院的古碑拓片,其中年代最远的距今已有五百多年了,同时他对清微道院的历史已经研究有十多个年头了。

    一只布满了尘埃的破箱子

    走进家里,李先生小心翼翼地捧出四页拓片,说“这就是清微道院古碑拓片。”从落款上看,四册拓本分别为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和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说起这些拓片来,李先生笑着说那是从床底下找到的,还差点被当作垃圾扔了。

    那是在十多年前,当时由于家里漏雨,李先生决定将屋顶翻修一下。在一个夏夜,李先生和爱人整理起了已故岳父使用过的一只老式大床。由于几十年没挪过地方了,床底下全是灰尘,李先生钻了进去将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样样地往外递。在床靠墙的横档上他拉出一只铁箱子,箱子烂得快要掉底了,打开一看里面全是腐烂发霉的纸片,就捧着箱子准备往垃圾堆扔。床下的李先生眼睛一扫,意外地从箱子破损地方发现了一沓宣纸,一向爱好收藏研究文史的他赶紧钻出来叫住妻子,并细细地打量起里面的纸片来。当看到纸片上露出“清微道院”四个篆体字时,李先生立刻把箱子当宝贝一样收了起来。

    李先生介绍说,他的岳祖父是清微道院的最后一任住持,叫徐志清,原名福堃,当年他们全家就住在清微道院旁,看来这只箱子应当是岳祖父留下的。

    清微道院曾是姑苏一胜地

    从四张古碑拓片记载来看,当年的清微道院是姑苏的一胜地。据嘉靖碑记载,清微道院有“阁五楹,宏敞洞豁,高若凌霄,凭轩四顾而万井云烟皆在目也。西望则楞、岩诸山蓊然相属,市地而有林皋之趣,亦茂苑一遗胜也。”

    而对于目前民间流传的清微道院原系南宋端平年间隐士沈清微的私宅的说法,从弘治十四年碑中看到却是这样记载的:“姑苏清微道院在郡治西,宋端平年间建于法师余灵山。”这样说来,清微道院并非因沈清微而起,而应该是缘于唐末产生的新符箓道派——清微派。清微派称其符法出于清微元始天尊,又以修炼及传授“清微雷法”为主,故得名。

    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块弘治碑的作者竟然是明代大名鼎鼎的金石学家和藏书家都穆所撰写。都穆字元敬,原是唐伯虎的莫逆之交,但有一年两人一同去考进士时,因唐伯虎猜中了考题,引起了都穆的妒忌,就向朝廷进行了告发,使唐伯虎锁院得祸,因此唐伯虎以后誓不与都穆相见。

    同时,目前清微道院仅存的三官阁在弘治碑中也有记载,阁始建于明正统年间 (公元1436-1449年),供奉的是天、地、水三官。都穆经过详细考证还述说了三官的来历。三官传说起源于汉,张陵携子张衡造符于汉中鹤鸣山,为百姓治病,后人将二人与张衡子张鲁并称为天、地、水三官。在碑文最后,都穆还作诗颂道:“姑苏为邦,多老氏宫;有若清微,翘然其中。由宋逮今,久历年岁;莫为之先,后何以继……”

    愿将孤本拓片献给政府

    经过整理,李先生还从箱子中发现了清微道院在清代同治年间的地契和平面位置图,以及一些民国时期的租借字据。而据当年道院住持的孙女徐惠贞女士回忆说,清微道院占地有一亩多地,院内有竹园、古井,还有大小房间五十多间。到了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东洋鬼子飞机轰炸苏州后才走向了衰落,成为了乡邻寄放寿材的地方。

    在保存这些拓片的年月里,李先生每次走过逐渐坍塌的清微道院时,都感慨异常,但他一直坚信,这些拓片终有一天会派上大用场。李先生说,拓印技术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见到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今清微道院四块明、清碑因原碑已佚,仅剩下这几册拓片传世,成为了孤本。

    前个月,李先生因中风住院,在病床上听说沧浪区对清微道院开始进行修缮,李先生高兴非凡,他让爱人到现场拍摄了照片送到医院让他看看。李先生表示,古建筑都是有生命的,而碑刻就是用来记录生命历程的,就像是一个人的身份证明一样。如今清微道院正在修缮中,李先生希望向有关部门提供古碑拓片,能够重新勒石立碑,让后人了解清微道院的历史变迁,并记录下当代政府注重保护历史遗存的丰功伟绩。

    李先生也表示,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他会考虑将这些珍贵的孤本拓片献给政府相关部门。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