阊门瓮城考古露端倪

苏州日报 20041105 二卷25页

■倪晓英

本报讯(记者 倪晓英)苏州博物馆考古部对阊门瓮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表明:阊门瓮城的平面形制为凸字形,城墙遗址形制完备;从大量使用青石为城墙砖推断,城墙遗址应是建于明代。这是记者昨日在阊门瓮城考古发掘现场了解到的。据苏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张照根介绍:这次考古发掘是为配合市政府恢复阊门遗址建设工程而进行的。重点是瓮城遗址的调查,包括瓮城墙(基础)、城门,把瓮城基础与瓮城相关的遗址揭示出来。考古发掘的范围北界沿河,东界沿阊门古城墙,西界至吊桥,南界为民居下瓮城墙及其内外周边范围,总面积约为1万平方米左右。 

    考古队从10月11日进驻现场,对现场进行了发掘清理。考古队负责人朱伟峰告诉记者:目前,前瓮城的北墙已清理出50米,城墙宽3.3米,现存最高为3米。石砌部分保存完整,砖砌部分已不存。大量的青石砖是明代城墙的特征。后瓮城的西南角城墙也已显露,墙宽为5米。从发掘现场看,阊门瓮城为凸字形,前窄后宽,面积比盘门瓮城、胥门瓮城大,盘门瓮城为长方形,胥门瓮城为梯形,由此可见,古人造城讲究因地制宜。瓮城是军事设施,“瓮中捉鳖”就是一种军事战术。 

    记者发现前瓮城北墙的墙体上有两个门洞和隧道,以为是上下城墙用的通道,但朱伟峰认为门洞与隧道似破坏墙体后建的,建于何时、为何而建尚有待考证。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