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古城段 申遗工作积极推进

姑苏晚报 20120609 A第03版

■李婷

首席记者 李婷
  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的文化工程之一,大运河苏州古城段作为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申报准备工作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沿革

  大运河是利用自然河流或原有人工运河开挖、整修连接而成。大运河最古老的一段应是苏州护城河,它与苏州城同时建成,时间是在吴王阖闾元年(前514)。此后,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又开了一条由苏州城出发,从吴县望亭流经无锡,至孟河出江的运河,这是苏州至常州段运河的雏形。越灭吴后,为加强对吴国的控制,从吴淞江至苏州开挖了一条通江陵道,全长数十里,这是后来苏州至吴江运河的一段。楚威王六年(前334),春申君黄歇“城吴故墟”,对苏锡间的运河作了改造,并封闭胥门,以提高运河的流量。
  三国时,孙吴政权进一步疏浚了今苏常间的运河,故后人认为:“吴县舟行,过无锡、武进、丹阳至丹徒水道,自孙氏始。”包括苏州段在内的江南河,正式开凿的时间是在隋大业六年(610)冬十二月,河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馆、草顿,欲东巡会稽。”苏州段地处江南河的中段,在交通运输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运河开成后,曾经过多次整修。由于苏州段地势较低,唐时在望亭置堰闸以节水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修筑自王江泾至长洲县数十里的石塘与土塘,以此控制太湖水势,后又疏浚平望淤塞河段,并对八坼段运河削弯取直。宋庆历二年(1042),苏州通判李禹卿在唐大堤之东筑东堤80里,作为保护运河之用。之后,吴江知县李问等在运河与太湖的接口,筑垂虹桥控制水的泄、储。元朝时,为便于杭州至大都的漕运,又开通了会通、通惠等河,使运河从北京经临清、徐州直通淮安,缩短了运距。大德三年(1299),还在平江河渠设置78处闸堰,改善了通航条件。

  从交通要道变成人文胜景

  大运河苏州段起自西北与无锡交界的望亭镇王七桥,经过苏州市区,东南止于与浙江交界的吴江盛泽鸭子坝,全长约83公里。
  历史上苏州段运河有过三次改道变化:在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大运河都是自枫桥经上塘河到达阊门护城河,然后绕城经过胥门、盘门,从觅渡桥南下。此外,自唐代苏州刺史白居易开凿山塘河,西接大运河,东至阊门护城河,使山塘河成为了一条自苏州西北方向与大运河贯通的航道。太平天国战争时期,阊门地区遭毁,上塘河因两岸废墟填塞,河道变窄,通航能力有所减弱,故运河经枫桥寒山寺前南下横塘,再经胥江进入胥门进入苏州古城护城河也成为一条航线。
  1955年,在枫桥西侧另外开凿了一条长800米、宽43米的新河道之后,往来船只便不再经过枫桥、寒山寺、江村桥的“羊肠小道”,而是穿越新开航道,直线畅通,从彩云桥进入胥江再绕城南下,此条线路遂成为运河主航道,而分别从上塘河、山塘河经阊门入护城河的线路则成为辅线。
  1986年之后,在横塘东南又另辟新河,航道弃胥江而改走澹台湖,至宝带桥桥北与原河道相连,从此这条线路成为运河主航道,这对于保护古城和疏通航道起到了积极作用。2002年环城河工程启动,苏州古城护城河成为旅游景观河道,大运河往来船只不再进入古城区,上塘河、山塘河、胥江和护城河从此才不再成为大运河航道,变身为人们参观游览的佳景。

  沿岸环境保护整治是工作重点

  据悉,在此次申遗中,对大运河苏州古城段沿岸环境的保护整治工作,正处于积极推进之中。从景观上看,需要拆除沿岸违章建筑,以及一些尺寸过大的户外广告牌,整修装饰一些与景观环境不协调的现代建筑。
  河道环境则一方面要控制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排放,进行水质监测,修复河流生态,整治沿岸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还要修复、加固沿岸的河岸和河埠。
  与此同时,作为一条仍然在使用的水路交通线,还要加强沿线水上交通航线的疏导,确保运河水上交通的通畅。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