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渡桥与觅渡桥

苏州日报 20120810 C第03版

■陈其弟

 □陈其弟
  曾经有多人多次向我发问,葑门外的那座桥,到底应该叫“灭渡桥”还是“觅渡桥”?我说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作为苏州城里通往吴江的要冲,在没有桥梁之前,这里无疑是设立渡口的绝佳之处,也即“觅渡”之地。在原来“觅渡”之地造了桥,叫觅渡桥,符合常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说,造了桥,渡口当然要随之消失,岂非“灭渡”?
  苏州有句俗谚叫做“造塔修桥全要神仙帮忙”,因此许多古桥的修造都有神仙相助的传说。苏州城东南,横跨大运河的灭渡桥也不例外。
  传说从前有个过路客商打扮的人,在苏州城河南边,要到葑门外大街去,正巧那里有一只小网船在撒网捕鱼,客人要请他摆渡,就对他说好话:“巴望你一网打一条大鲤鱼!”话音未落,渔夫果真网到一条金色大鲤鱼。客商见他网到鱼后还是不睬自己,继续撒网。仍笑嘻嘻地说:“巴望你网到一条大鲤鱼!”收网时,网里真的有一条比前一条更大的银鲤鱼。如此反复了18次,渔夫已网到了18条大鲤鱼,仍旧没有罢手摆客商过河的意思。这可惹恼了客商,改换了念词:“金鲤银鲤请听好,快快都往水里跳!”转眼间,舱里18条大鲤鱼都跳回到河里去了。渔夫看着一条条刚网上来的鲤鱼又回到水里,更加不肯摆渡了,还同客商吵了起来。客商却不同他争吵,从腰间解下一条“青龙带”,抛向天空,飘带被抛到云端里,落下来便成了架在河上的一座高高的石桥,客商走上桥,倏忽不见了。渔夫这才恍然大悟,晓得遇到了仙人,懊悔不迭。
  从此,人们从运河南面上葑门外大街就不必再觅渡和摆渡了,可以从桥上直接走过去,根本上消除了渡船,因此这桥就被冠以灭渡桥之名。
  实际上,此桥建于元代,与神仙无关,却与一位僧人有关。乾隆《元和县志》云:“灭渡桥,一名接渡桥,元大德间昆山僧敬修创建,张元亨记。明正统间,太守况钟重建,西属北三十一都正扇一啚。”
  由于这里是苏城东南赤门湾去葑门的必经之地,在没桥以前,行人只能依靠渡船,渡工常借机欺凌过往人等。昆山僧人敬修也在此屡遭摆渡舟人横暴,之后,乃发誓募捐建桥,在其同乡陈阶、张光福的支持下,终于在元大德二年(1298)十月开工,四年三月竣工,历时一年有余,取名“灭渡”,是为了“志平横暴也”。这件事,平江路(即今苏州)长洲县知县张元亨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全文如下:
  吴城东南有塘,接吴江、达临安孔道也。由赤门湾距葑门水道间之非渡不行。舟人横暴,侵凌旅客。风晨雨昏,或颠越取货。昆山僧敬修,几遭其厄,仅得免,走诉公廷法治之。既思创建石梁,利济永久。偕里人陈玠、张光福,遍吁郡城,诚以感物,公以服众,敏以集事,期月金钱汇萃,爰兴工作。始大德二年十月,讫工四年三月。桥成,长二十八丈四尺,高三丈六尺,广视高之半有加。工万六千有奇,费三千有奇。南北往来踊跃称庆,名灭渡,志平横暴也。杠梁,王政之一,成于空桑氏教有位者恧焉。因士民请志其缘起,刻于石,以待后之修复者。
  在以后的岁月里,饱经风霜的灭渡桥也历经明正统年间苏州知府况钟重修,清同治年间以及1985年先后重修。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0米,净跨19.30米,矢高8.50米,两坡各设53步石级。采用增大跨度而不作多孔设计,以适应水流湍急、过往船只体大、往返频繁的需要;在拱顶与面石间不加填层,并尽量增加桥身坡长,使之平缓易行,高而不峻,稳重大方,堪称江南古桥梁之典范。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0月,公布为江苏省文保单位。
  还需要提一下的是,1975年,为解决苏城外围卡口,在南门路东端,灭渡桥北侧,新建了一座斜跨古运河的觅渡桥。这座桥单孔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是第一座由苏州市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桁架桥梁。桥宽15米,长75米,跨度60米,西引桥长55.75米,东引桥长39.80米,南引桥长26.60米,桥名取自灭渡桥之讹称,2003年拆除。
  2002年11月,结合南门路改造,苏州重建觅渡桥。新觅渡桥位于古桥南侧约60米处,全长337.4米,其中桥西侧跨径127米,东侧跨径151.4米,主桥净跨28米,高8米。新桥总宽36米,除车行道、人行道外,还设有专用人行道,以方便人们上下桥观景、散步,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2.12米(黄海高程)。2003年6月竣工通车。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