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整治围着保护转

城市商报 20120319 第03版

■施晓平、周锡娟

 □商报记者 施晓平 周锡娟

  唐寅故居遗址建筑原地保护

  在桃花坞发展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身涛的桌上,摆着一份《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整治工程中历史遗存物的保护管理办法》。就某项建设工程而出台历史遗存物保护管理办法,这在苏州还是第一次。
  这一管理办法,只是桃花坞工程整治“规矩”的一小部分。曾身涛说,其他“规矩”还包括建设资金的使用管理办法、专家组评审、相关部门会办等,“出台这一系列‘规矩’的目的,就是从制度上保证桃花坞工程的顺利推进,以及历史遗存、文化元素的保护!”
  果然,记者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整治工程中历史遗存物的保护管理办法》中看到,这一办法提出的保护管理方针就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根据《管理办法》,桃花坞建设工程的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免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
  实际也是这样操作的。曾身涛举了这样的例子:唐寅故居遗址上有两个单体古建筑,一个是靠近西荷花池的水阁(清代晚期建筑),另一个是水阁北面的宝华庵(20多年前移建至此)。按照本来的设想,这两个建筑将移到东面作为附房。但这两幢建筑符合传统风貌,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桃花坞地区的原真性,而且已经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 《管理办法》,应该原地保护。
  最终,这两幢建筑被留在了原地。

  唐寅祠堂楼厅新走廊被拆除

  桃花坞工程的一系列“规矩”还规定,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缮,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和桃花坞的古街,要确保其原有的总体布局、风格和风貌。
  曾身涛告诉记者,正在修缮的唐寅祠楼厅,就遵从了这个“规矩”。比如说,修缮中发现,这一楼厅二楼的走廊不是原构件,而是解放后加上去的,不符合原有的风貌。为此,相关部门进行了现场踏看和会办,最终确定,把这圈走廊拆除,恢复楼厅的本来面目。
  此外,考虑到专业施工队更懂得尊重文化、保护文化,因此,桃花坞的整治“规矩”里还有这样一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迁移、重建,由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的单位承建。曾身涛说,在唐寅祠修复工程中,就请了有这方面资质的香山古建公司承担。

  非遗展示区传统风貌唱主角

  对于新建的建筑,桃花坞整治“规矩”同样要求体现传统风貌。
  参与设计的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靖告诉记者,在桃花坞工程推进前,唐寅故居周边一带建造了许多新厂房、砖混结构住宅,这些显然不符合传统风貌。整治中,这些厂房、住宅被拆除,准备建造非遗展示馆和非遗展示区。
  一开始的方案是,这些建筑的风貌以传统建筑为辅,以苏州博物馆那样的苏而新风貌为主,以体现时代气息。但根据整治“规矩”,这一地区应该以传统风貌为主。于是,非遗展示区2.6万平方米建筑,全部设计成了传统的院落式结构,屋顶为传统的苏式坡顶,上面铺设传统的小青瓦,高度也以两层为主、局部三层,外观为砖木结构,挂落、栏杆、裙板都是木头的,门窗、花窗、围墙式样也是传统的。街巷尺度都按传统配置,比如街道宽6米左右,巷道宽3-4米,弄堂宽度则在2米左右……
  非遗展示馆的7千多平方米建筑,尽管引进了苏而新的理念,但还是保留了苏州传统建筑肌理。
  一系列整治“规矩”,给桃花坞的历史遗存和风貌披上了“金钟罩”。曾身涛相信,等建成后,人们进入桃花坞地区,一定会觉得建筑风貌很苏州!到时候,这一区域将展示同样受保护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宋锦、缂丝、苏扇、红木雕刻、苏式灯彩、剧装戏具、民族乐器等非遗项目,让未来桃花坞成为苏城文化的原生态保护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