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新发现文化遗产132处——以古建筑、古井等为主,大多处于散在状态

苏州日报 20070911 17卷020页

■杨帆

苏州吴中区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江苏省的试点之一,自从6月中旬正式启动文物普查信息采集工作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普查小组共计登录普查点185处,新发现文化遗产132处,对所有的古文化遗址、古民居、古构筑物按照相关登录要求,进行了平面测绘、GPS定位、照相,并做好了文字记录工作。

    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有关工作部署,从今年至2011年,将用5年时间,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其中,以已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为抓手,以调查新发现的乡土建筑、运河沿线文物、近现代工商业建筑遗产为重点。市文物局有关专家介绍说,不同时期的建筑保留了当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信息密码,研究破译这些信息密码,可以获得更多全新的资料和视野。而对于苏州古建筑的鉴别与调查有着专门的方法,像苏州古民居除单体建筑外,凡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在平面上,大多采用路进式布局,一般都有着外敛而内张的特点,往往大门做得非常简单,建筑的用材等内在表达雅致而富有品位。依照方法实施普查,对了解苏州古建筑现状及历史大有好处。

    金庭镇、东山镇是吴中区文物数量多、品级高、类别齐全的所在。其中,金庭镇在2000年前后曾经对镇内的文物进行过相关排查,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等相关对象就有近200处。据了解,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由苏州市博物馆考古部、市文保所、吴中区文管办专业人员组成的普查小组深入一线,走村串巷,开展了拉网式的文物普查信息采集工作。记者在吴中区文管办了解到,普查显示,登记在册的文保单位大多保护良好,新发现的132处文化遗产以古建筑、古井等为主,其中,古建筑的年代集中在明代、清代和民国,由于大多处于散在状态,此次普查发现将有利于下一步的修复和保护。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