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泰伯,吴地文明基因的源泉

姑苏晚报 20130511 A第06版

■记者

 在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一个占地7000多平米的建筑群掩映在古朴的民宅之中,历史记载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那里供奉着吴地人的始祖塑像,是苏州人的精神家园———它是泰伯庙;但鲜有苏州人知道,在遥远的西北小城岐山,也有一座庙宇里供奉着泰伯的塑像,那便是周公庙。4月22日下午,我们来到了这里。

  在凤鸣岐山聆听周文王的道德之音

  周公庙距岐山县城约六公里,坐落于凤凰山南麓。据传说,周文王曾看到有凤凰在此山上栖息并鸣叫,故而将其命名为凤凰山,凤鸣岐山的典故也由此而来,充分表现了周文王德治天下,深受百姓爱戴。
  这里距岐阳村的三王庙仅有15公里,但两者却大相径庭,三王庙门可罗雀,人迹罕至,这里却是车水马龙,香火鼎盛。我们到达的那天并非周末,可游客还是很多。
  跨进景区大门,迎面是一座高约五米的牌楼,牌楼正中写着“飘风自南”四个大字,系道光20年重修周公庙时一名家所题。穿过牌楼,正对着的便是高约4米的周公像。只见周公头戴官帽,目视远方,须发飘逸,令人肃然起敬。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父,因其采邑在周地(今陕西岐山县城北),史称周公。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他制订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他还制定了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贵贱等典章制度和礼节法规,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奠定了牢固基础。所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直为人们所乐道。
  一位游客告诉记者,他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对周公礼贤下士,忘我工作,让天下人都心悦诚服地归顺于周的杰出才能和宽阔胸怀,一直心向往之。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周公的宽广胸怀,做一名出色的企业管理者。

  瞻仰泰伯塑像回味始祖奔吴路的艰辛

  周公庙景区纵向排列,沿着绿树掩映的山路一直往里走却别有一番风景,沿途许多古树,有的栽种于汉唐时期,实在让人有恍若隔世之感。庙内的殿宇布局错落有致,建筑各具特色。在诸殿中,周公殿居前,姜姬祠居中,后稷祠居后,当地群众把这种布局总结为“姜姬背子抱孙”。
  绕过姜嫄殿,来到后稷祠,祠内有四尊塑像,而我们一眼就看到其中一尊的特别之处,只见他额头饱满,环眼竖眉,目视前方,左手握拳,右手伸展。猜得没错,他就是泰伯塑像。另外三尊分别是周部落的始祖后稷,泰伯的弟弟仲雍和季历。
  别的塑像衣冠整齐,温文儒雅有王者之风,而泰伯塑像袒胸露乳,裤管半卷,胸前文有一条凶猛的龙,两臂上也均有刺青,一副开山劈石的霸气姿态,似乎随时准备着与大自然作斗争。记者留心发现,泰伯塑像脚无鞋袜,左脚牢牢踩着地面,右脚向前迈出,似乎随时准备着去对付洪水猛兽,让我们不禁对这位冒着生命危险,跋山涉水来到吴地的先人肃然起敬。
  据说,泰伯奔吴之后,努力教化吴地的居民。与他们同甘共苦,并帮助他们兴修水利,变渔猎文明为农耕文明,极大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深受人们的爱戴。很快被推为部落的首领,最后建立了“句吴国”。
  泰伯还用自己的德行影响着当地的居民。在泰伯奔吴之前,当地民风彪悍,尚武好斗,泰伯到来之后,用谦虚的中原文化感化当地居民,使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谦让文化。因此孔子称他为“至德”之人。苏州的泰伯庙也被称为“至德庙”,皆因为此。

  感受青铜神韵沐浴先哲们的智慧之光

  周文化博大精深,仅凭传说或史料记载难以服众,而周原遗址考古的重大发现,为我们真实还原了先人们的生活场景。在周原博物馆,工作人员打开两重保护的大门,我们便一脚迈进了三千多年前的时光里。
  解说员介绍,周原遗址范围广阔,北以岐山为界,东至扶风县法门镇,西到岐山县祝家庄的岐阳村,南以扶风县法门镇为界。在这里,西周文物遗迹分布得异常密集,已发掘有宫室、作坊和平民居住遗址,还发现了多座西周墓葬,并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
  周原博物馆虽然也陈列着一些出土的青铜器,但与位于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院相比,真是九牛一毛。
  青铜器博物院坐落于出土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中华石鼓园内。23日,我们赶到的时候是早上8点40分,比工作人员来得还早。青铜器博物院主楼设计独特,以石鼓为基座,以铜镜为顶面,颇有周秦之风、金石之韵。宝鸡的第一缕曙光应该就照在这面铜镜上吧。
  第一展厅是“青铜器之乡”,可以看到260余件窖藏出土青铜器,其中以杨家村窖藏复原为展示核心,阐释了宝鸡青铜器之乡美誉的由来。展厅的入口,陈列着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复制品……虽然不是原件,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到震撼;第二展厅名为“周礼之邦”,通过688件文物的配套陈列,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追颂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迈进第三展厅,便踏上了“帝国之路”,跟随秦帝国的崛起,我们逐次重温非子养马、襄公立国、立公东猎、武公创县、宣公刻石、穆公称霸以及秦始皇加冕的历史节点;而在第四展厅“智慧之光”,我们体味到了青铜器文化的独特艺术特色……
  沿着文明的长河溯源而上,细细回味祖先们的音容笑颜,细细品读一件件辉煌庄严的珍宝,我们享受到了先哲慧光的沐浴。当我们完成这一次跨越时空的采访,当我们回望华夏数千年的文明之路,我们发现,创造与传承,是历史永恒的真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