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三山村的样本分析——33幢明清古建筑 急待保护开发

姑苏晚报 20120627 A第03版

■沈红娣

 本报记者 沈红娣
  这几天,一份新鲜出炉的《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摆在了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书记吴惠生的案前。三山村是苏州第一批公布的14个古村落保护单位之一 本报记者 沈红娣
  这几天,一份新鲜出炉的《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摆在了吴中区东山镇三山村书记吴惠生的案前。三山村是苏州第一批公布的14个古村落保护单位之一,至今仍保存有33幢明清建筑,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里还留存着太湖远古时期的文化印痕,随着生态旅游风生水起,三山岛日益成为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节骨眼上,由村委会集体研究制定出台了一份长远的文化发展规划———《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伴之而生的还有一个新公司———三山文化发展旅游公司,这在苏州尚不多见。然而对于吴惠生来说,此举对生态三山岛来说,却是机不可失非走不可的一步。

  留存33幢明清古建筑三山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太湖三山岛发现旧石器晚期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的空白,而这也同时证明,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除了厚重的远古文化外,这里还留存了北宋采集“花石纲”遗址,同时,作为苏州首批公布的14个古村落保护单位之一,至今仍保存了33幢明清建筑,其中清剑堂、师俭堂、九思堂、荆茂堂等规模大、档次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工艺和旅游价值,受到国家和省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目前三山岛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多个称号,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正在申报或验收阶段。

  生态游火了太湖孤岛持续发展面临新瓶颈

  三山岛上现有村民296户,历经十余年艰苦探索,目前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的三山岛已经从原来村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贫困村,发展到总资产近亿元,年村集体收入千万元的富强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然而随着大量人流的涌入,三山岛的生态环境也变得十分脆弱,游客剧增后的污水处理以及国内少有的9300多亩岛屿湿地急需维护,特别是尚存的33幢明清古建筑已破败不堪,急需保护,三山岛远古文化、先吴文化、地质文化、吴文化、佛教文化等也急需开发,此外,为打造“天堂式”岛屿自然环境,岛上还设想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设施,使岛上全面实现清洁能源,然而这些所面临的困境,首当其冲便是资金的瓶颈———仅凭当地一己之力,显然力不从心。

  《文化发展方案》出炉 村级财力几成“杯水车薪”

  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为了擦亮这些“财富”,三山岛村民自觉地将文化保护提上日程。而《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便是在多次论证和专家讨论基础上诞生的。“利用三山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远古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文化三山”,村书记吴惠生告诉记者,根据这份发展方案,他们将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做精、做优三山文化发展的大文章,包括依托三山岛“三山二谷”的地理地势特征,疏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荷花江河道,并沿河进行岛上文化的展示等,同时尽快对留存的古建筑进行有计划的修复和维护,从而留住三山岛的文化元素。“希望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吸收民资来修缮”。创下了多个第一的三山村民艰辛探索的同时,面对资金等一系列难题,也是一筹莫展。或许古村落保护的探索之路仍旧漫长,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委员观点>>>

  政协委员汤政: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古村落就是一个露天的民俗博物馆,是中华民间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和最后箱底。
  政协委员黄涛:受种种因素影响,目前苏州部分古建筑生存状况不佳,大量老宅都已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的现象。而古建筑修复、保护要求高,投入大,全靠政府力量显然力不从心。从总体上看,当前古建筑修复保护的速度跟不上古建筑自然损耗和毁坏的速度,这样的矛盾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然而往往是古建筑的所有人没有能力保护其拥有的古建筑,对该拥有人而言落实保护责任是一句空话;而有能力保护古建筑和落实保护责任的人却无法拥有古建筑。能否在服从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来研究古建筑的所有权流动问题,从而找到一条新出路?
  政协委员陈金根:目前苏州古建筑数量庞大,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89处,控保建筑亦有250多处,这意味着需要数额庞大的修缮保护费用。苏州文物部门近年来也一直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中来。建议加大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力度,在古建筑修缮保护方面也能让民企享受古建修缮的各方面补贴政策,并做到产权明晰,使用权明晰,加大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采用奖励或贷款予以扶持,利用民间的力量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维护。至今仍保存有33幢明清建筑,更令人欣慰的是,这里还留存着太湖远古时期的文化印痕,随着生态旅游风生水起,三山岛日益成为游客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节骨眼上,由村委会集体研究制定出台了一份长远的文化发展规划———《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伴之而生的还有一个新公司———三山文化发展旅游公司,这在苏州尚不多见。然而对于吴惠生来说,此举对生态三山岛来说,却是机不可失非走不可的一步。

  留存33幢明清古建筑三山村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太湖三山岛发现旧石器晚期遗址,填补了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的空白,而这也同时证明,长江流域同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摇篮。除了厚重的远古文化外,这里还留存了北宋采集“花石纲”遗址,同时,作为苏州首批公布的14个古村落保护单位之一,至今仍保存了33幢明清建筑,其中清剑堂、师俭堂、九思堂、荆茂堂等规模大、档次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建筑工艺和旅游价值,受到国家和省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肯定。目前三山岛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地质公园、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多个称号,当前“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正在申报或验收阶段。

  生态游火了太湖孤岛持续发展面临新瓶颈

  三山岛上现有村民296户,历经十余年艰苦探索,目前以旅游为主打产业的三山岛已经从原来村经济收入几乎为零的贫困村,发展到总资产近亿元,年村集体收入千万元的富强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超2.5万元。然而随着大量人流的涌入,三山岛的生态环境也变得十分脆弱,游客剧增后的污水处理以及国内少有的9300多亩岛屿湿地急需维护,特别是尚存的33幢明清古建筑已破败不堪,急需保护,三山岛远古文化、先吴文化、地质文化、吴文化、佛教文化等也急需开发,此外,为打造“天堂式”岛屿自然环境,岛上还设想引进太阳能、风能、生物能设施,使岛上全面实现清洁能源,然而这些所面临的困境,首当其冲便是资金的瓶颈———仅凭当地一己之力,显然力不从心。

  《文化发展方案》出炉 村级财力几成“杯水车薪”

  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为了擦亮这些“财富”,三山岛村民自觉地将文化保护提上日程。而《三山岛文化发展方案》便是在多次论证和专家讨论基础上诞生的。“利用三山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远古文化和地域文化,建设文化三山”,村书记吴惠生告诉记者,根据这份发展方案,他们将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做精、做优三山文化发展的大文章,包括依托三山岛“三山二谷”的地理地势特征,疏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荷花江河道,并沿河进行岛上文化的展示等,同时尽快对留存的古建筑进行有计划的修复和维护,从而留住三山岛的文化元素。“希望能给予一定的政策,吸收民资来修缮”。创下了多个第一的三山村民艰辛探索的同时,面对资金等一系列难题,也是一筹莫展。或许古村落保护的探索之路仍旧漫长,然而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古村落濒临消亡,抢救和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委员观点>>>

  政协委员汤政:古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被誉为经典的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古村落就是一个露天的民俗博物馆,是中华民间文化中的重要载体和最后箱底。
  政协委员黄涛:受种种因素影响,目前苏州部分古建筑生存状况不佳,大量老宅都已年久失修,有的甚至出现局部坍塌的现象。而古建筑修复、保护要求高,投入大,全靠政府力量显然力不从心。从总体上看,当前古建筑修复保护的速度跟不上古建筑自然损耗和毁坏的速度,这样的矛盾严峻地摆在了人们面前。然而往往是古建筑的所有人没有能力保护其拥有的古建筑,对该拥有人而言落实保护责任是一句空话;而有能力保护古建筑和落实保护责任的人却无法拥有古建筑。能否在服从国家政策的前提下来研究古建筑的所有权流动问题,从而找到一条新出路?
  政协委员陈金根:目前苏州古建筑数量庞大,其中文物保护单位就有489处,控保建筑亦有250多处,这意味着需要数额庞大的修缮保护费用。苏州文物部门近年来也一直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中来。建议加大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古建筑保护及开发的力度,在古建筑修缮保护方面也能让民企享受古建修缮的各方面补贴政策,并做到产权明晰,使用权明晰,加大投资者的信心;政府采用奖励或贷款予以扶持,利用民间的力量对古建筑进行修复和维护。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