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山遗址为吴越贵族墓葬群

江南晚报 20060308 五卷091页

■莫雨

经过半个月的考古钻探有了更为重大的发现:钻探中发现了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几何印文陶碎片,当时典型的曲折文、回文等,从而将鸿山遗址向前推移至春秋时期。这一区域春秋吴国墓的出现也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佐证。

    鸿山遗址究竟是谁的墓葬群,越国贵族墓还是吴国贵族墓?鸿山遗址保护范围圈定多大,方圆7公里还是方圆2公里?鸿山遗址究竟有多少土墩墓,50个还是100个?鸿山遗址自发现以来,一直存留着种种谜团。日前经过半个月的考古钻探,昨天,无锡市文管办首次透露,眼下种种谜团都有了新答案。在鸿山遗址中首次发现吴国贵族墓葬,更是成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的一个科学佐证。

    数量:35座土墩

    作为去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鸿山遗址究竟存在多少个土墩,一直为考古界所关注。从事鸿山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的中国建筑研究院陈同滨教授,根据鸿山地区的地形图、历史上的地图以及卫星遥感技术,共标出了118个土墩,分布在大约7公里的范围内。这次考古钻探前钻探人员进行了仔细复查,并专程向当地百姓了解土墩的原来的名称和高度,最后发现其中13处已经淹没不复在,但又新发现了3座土墩,因此目前鸿山地区实际存在108个土墩。

    通过钻探出的泥土土色、土质以及包含物,证实这些土墩全是人工堆积而成,主要分为三个时期的墓葬:一种是宋明清晚期的墓葬;一种是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墓葬;还有一种就是属于鸿山遗址范畴的春秋战国时期墓葬,总共有35座土墩,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泰伯渎和九曲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市文管会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初发现挖掘鸿山地区土墩墓时,一共挖掘了20座,其中7座为鸿山遗址的越国贵族,其比例正好与这次钻探的结果相符合。在最新发掘的一个土墩----寿山坟中,有早前被农民挖掘过的痕迹,考古工作者也进行了采集,同样发现了编钟、錞于等类似于丘承墩中出土的器物。

    时间:前移至西周晚期

    鸿山遗址原先被称为公元前470年左右越国贵族墓葬群。但这次考古钻探有了更为重大的发现:钻探中发现了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几何印文陶碎片、当时典型的曲折文、回文等,从而将鸿山遗址原定为战国早期的时期向前推移至春秋时期。也就是说这个墓葬群从西周晚期、春秋时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早期。

    性质:吴越墓葬群

    鸿山遗址最初被定为越国贵族墓,考古界就一直对此存疑: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前后相距几年,吴地何来这么多的越国贵族墓?这一疑团也一直困扰着从事鸿山考古的文物工作者。这次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墓葬,也就解释越国墓的由来。

    这次考古钻探的领队,原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资深考古家邹厚本认为,根据远古流传下来的墓葬规律,一般一个部落或一个城堡的上层部落的墓葬会集中在一个地区,具有一定的延续性,而鸿山遗址目前就存在着这一个延续性,说明这是一个从春秋时期的吴国至战国早期的越国延续下来的墓葬群。因此,从墓主上看,这应当是一个吴人的贵族墓地,从时期上看,这是一个吴越贵族墓葬群。

    专家表示,鸿山遗址为吴越贵族墓葬群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越国贵族墓地在太湖流域是首次发现,填补了一段考古资料的空白;这一区域春秋吴国墓的出现也为“无锡是吴文化发源地”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佐证。

    据悉,在经过这次初期的考古钻探后,接下来会进行大规模重点勘探,了解土墩的文化层分层、墩内的墓葬数量等,并有可能对重点的土墩进行考古发掘,以求对上述观点作进一步的考古证实。

    推断:白丹山聚集地

    邹厚本分析,按照远古不远葬的习俗,一般在大规模墓葬群的附近,就存在居住地或城,也就是一个统治区域。当时邹厚本在鸿山附近进行了实地踏看,提出了一个未经考古证实的大胆设想:当时的吴人生活区可能就位于附近白丹山。

    记者随后向市博物馆专家袁志洪证实,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白丹山地区曾发现大量的几何印文陶,当时市博曾组织考古人员进行实地勘察,但一直未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而这些几何印文陶与鸿山遗址中出土的属同一时期。

    保护范围:两河流域

    鸿山大遗址保护规划一直深受关注,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称,目前国家对大遗址保护的拨款总额已从2004年的1个亿发展到去年的2.5个亿,今年将安排资金3.8个亿。国家文物局一直相当关心支持鸿山遗址,因此鸿山大遗址的保护应当体现国际最先进的理念和水平,要打造成为中国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典范。

    这次鸿山地区考古钻探结束后,陈同滨教授表示,无锡市这一及时的钻探工作为编定保护规划提供了详细的科学基础。目前保护的核心区域已基本定于“两河流域”。

    由于陈同滨作高勾丽的遗址保护规划时就特别强调,遗址保护不是修建城市公园,而要恢复遗址原生态的环境。因此,这次钻探出来的土质还将送交南京地质研究所进行苞粉分析,由此来推断春秋战国时期鸿山地区的气候、植被状况,为遗址恢复当时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据了解,根据卫星遥感技术提供的科学依据,传说由泰伯开掘的泰伯渎也首次被证实为人工河,而九曲河证实为自然河。依托这两条主干河,遗址保护也将恢复当时两河流域的水系,再现当时的地理地貌。保护规划有望将鸿山遗址恢复成为一个以稻作文化为背景,江南水网为基础,吴越风韵为主题的一个遗址公园,让现代人穿越2500年的时空遂道,去感受吴越文明的灿烂。

    据悉,陈同滨的初步规划将于4月份吴文化节期间首次展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