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城考古牵出“杨家遗址”——谁来破解无锡古文明的谜团

江南晚报 20070517 16卷037页

■莫雨

一名考古爱好者只身赴阖闾城考古50余次,采集了一批有一定考古价值的"遗物",也由此带出了一系列考古疑团。   本报记者莫雨

    本报曾在今年2月15日报道过对阖闾城有着浓厚兴趣的考古爱好者陈万康。从那时起,每个周末,老陈夫妻俩总是带着干粮和水来到阖闾城一带坚持着自己的"考古工作"。在最近两个多月里,几乎每到周末,老陈都会与记者电话联系,不时报告着他在阖闾城一带的惊喜发现。与此同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阖闾城考古队也于今年三月进驻阖闾城开始前期考古勘探。就在人们都在静候阖闾城考古结果的同时,无论是阖闾城考古队还是作为考古爱好者的老陈均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在不经意间"浮出水面"的大型遗址--现已被考古队暂定名为"杨家新石器时代遗址"。

    A

    陈万康的"考古"线索

    严格意义上说,陈万康的工作绝对只能属于一种业余爱好,不能称之为"考古",但老陈的热情一点也不亚于专业的考古队员。每到周末,家住永胜新村的陈万康夫妻俩带着他们的"业余考古工具",就骑上"电毛驴"来到河埒口,然后转乘公交车到闾江口附近下车,再搭乘当地的小三轮来到胥山脚下、直湖港前,一干就是大半天。

    老陈告诉记者,他最初的目标是阖闾城,后来看到本报报道今年年后专业考古队将正式进驻阖闾城考古,就将重点转移到了胥山脚下,对这一带无锡新石器时期的文明产生了深厚兴趣。经记者搭桥,老陈与考古队队员、无锡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也牵上了线,一有发现,他总是第一时间向专家们汇报一下自己的"成果",探讨一下其中的价值。

    日前,他拿着自己从当地采集到的几样珍贵"遗物"资料找到记者,郑重其事地说,胥山坡一带肯定是一个重要的遗址,这一推断已经过考古队专家初步认定。他担心随着直湖港拓宽,这个遗址会因此淹灭,为此他正在认真给市领导写信,希望市委市政府重视这个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B

    老陈的两大考古疑团

    记者了解到,陈万康的迫切要求在于他的业余"考古发现"所带来的一系列考古疑团。

    老陈的第一个疑问源于5月5日在直湖港一带发现的一块良渚时期灰陶片。这类陶片的特殊之处,在于上面有各种刻划的符号。从符号看,既不是几何纹也不属象形文字。老陈感受上面刻的应当是字符,推断可能为记录数字、记录音符的符号或者是表音文字。他甚至找来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进行对比,感受这些字形非常相似,类似于重复的A、V、D等符号。老陈表示,如果这些符号能被考证为产生于无锡当地先民的独特的文化符号的话,那肯定将填补一项空白。因此,仅找到单枚陶片后,老陈仍心有不甘,5月13日他再度来到这里寻找,又找到了第二片。据老陈透露,他把陶片送到了考古队,就连考古队队长、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也表示从未看到过类似纹饰的陶片。不过专家们也表示,由于类似的陶片仅找到两片,未大量发现,对于这陶片上刻划的纹饰是否就是文字,下结论为时过早。

    陈万康的另一项"考古疑问"集中于古生物化石。4月27日,陈万康首先向记者提到"无锡可能存在过恐龙"。最近两个月内,老陈在北靠胥山、龙山山脉东南一公里地带发现了不少古生物化石,经请教上海、南京古生物专家,并以国内第一次出版的动物考古学专著《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中的化石图片对号入座,已能辨别出诸如一千多万年的无盾龟、六百万年前的剑齿象以及鸟类、鱼类等古生物化石。老陈说,阖闾城南70公里的浙江长兴带至今生存着与恐龙同时代的扬子鳄、宜兴曾出土过恐龙蛋,无锡生存有恐龙也是有可能。

    如果说这个疑问仅限于古生物学范围的话,老陈又拿出了他在胥山直湖港河道里发现的有人工加工痕迹的鹿角化石。老陈说,这种鹿角与无锡同纬度的湖北清江一带出土的水鹿是一样的。由于这种水鹿属一万一千年前冰河期间灭绝的生物品种,如果当时就有人使用水鹿角加工为手斧,如果能证明一万一千年前无锡直湖港一带有人类生活,那么又将重写无锡的古文明史。因此,眼下老陈最渴望发现的不仅是恐龙化石而是古人类化石,最期盼的是能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来证明他的推断。

    如果说老陈的发现与推断纯粹还属于一名业余考古爱好者的遐思的话,记者了解到,目前参加阖闾城考古的无锡考古研究所专家也向无锡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提交了关于"杨家遗址"的一份汇报。

    C

    考古专家眼中的"杨家遗址"

    昨天,记者跟随阖闾城考古队队员来到位于白药山特种水泥分厂旁的一圈围墙内。在记者眼里,这里只是一片普通的苗圃,栽满尚未成年的小树苗,一侧是已被采挖了一半的白药山,一侧则是胥山,前面横着的河道就是直湖港。但专家指着地上随处可见的碎陶片说,我们脚下踩着的就是一片大型遗址。他们拿起铲子随意铲去水沟表面的泥水称,只要随处铲一下就能看到红烧土,从地表散落的陶片已能判断出这是一个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一直延伸到春秋时期的大型遗址。由于边上就是胡埭镇阖闾村杨家一组,因此他们暂时把这里定名为"杨家遗址"。

    考古队专家告诉记者,这个遗址有4万平方米左右,直湖港两岸都存在。据杨家村村民透露,当年建水泥厂、拓直湖港时曾挖出过不少陶器、陶片,但一直没有引起考古界重视,因此这个首度浮出水面的遗址其实也是一个被遗忘的遗址。

    D

    有可能成为江苏重大考古突破

    对于“杨家遗址”的考古远景,无锡考古研究所的专家私下透露,从老陈用自制的铁丝从直湖港底钩出来许多与化石有关的遗物看,一旦能成为化石,年代肯定在1万年以上。如果能证明这些化石与当时古人类生存的文化层处于同一层位上,那么将是江苏省史无前例的重大考古突破。

    据无锡考古研究所考古专家介绍,苏州曾发现过旧石器时代的三山遗址,那是两万多年至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期遗址;已发现的、稍晚的遗址就是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马家浜文化。而7000年到1万多年前之间新石器时期早期这段时期的遗址在江苏却一直没有发现,是一个空白区段,这也是江苏考古的谜团。

    对于新石器早期考古的意义,这位专家还透露,以前一直认为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后来经考古发现,长江流域的文明程度其实一点也不亚于黄河流域,在长江流域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的遗址甚至比黄河流域更多,所以考古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结论不能下得过早,考古一定要通过科学发掘证明。不过,眼下发现的长江流域新石器时期早期遗址都集中于长江中游,直到进入21世纪浙江跨湖桥遗址、小黄山遗址、上山遗址的发现才填补了这一空白。其中跨湖桥遗址被列入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上山遗址被认定为全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使得河姆渡文化认祖归宗。根据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情况,1万年左右的遗址层都埋得很深,一般的勘探打不到,跨湖桥遗址就压在4米厚海相沉积淤积层下面,后经发掘证明这里是8000-9000年前由于冰期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造成“海侵”,使得原先的人类生活处被淹没覆盖。而太湖的形成一直以来就有“海侵”形成的氵舄湖演变而来的观点;胥山直湖港与浙江跨湖桥一带地形也十分相似,同样依水傍山,地理位置有一定相似处,与苏州发现的三山遗址也处于同一区域内,再加上直湖港底有1万前的古生物化石出现,因此专家们非常寄望于能在“杨家遗址”中发掘出新石器时期早期的遗址层。如果这个重大考古发现能被证实,不仅能填补江苏省一个重大的考古空白,让马家浜文化得以认祖归宗,同时对于研究太湖周围的人地关系,以及环境演变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考虑到当年拓直湖港、建水泥厂时,遗址已受到一定程度破坏,加上有消息称直湖港将再度拓成能行驶5000吨级货船的河道,考古专家们也希望能及早对杨家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