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谋僧姚广孝碑重见天日

姑苏晚报 20080111 2叠01页

■李婷

昨天下午,正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阳澄湖镇传来一个喜讯,在阳澄湖镇湘城河东老街的妙智庵内,发现了两块纪念湘城名人、辅佐明永乐皇帝起事夺天下的一代谋僧姚广孝的明朝古碑。其中一块刻有永乐帝朱棣及其子明仁宗朱高炽两代帝王褒扬姚广孝的“皇帝御祭文”碑,从成碑时间看,应该早于现存北京房山区崇各庄乡长乐寺村姚广孝骨塔前的“明成祖御制姚少师神道碑”;另一块碑上则镌刻着朱高炽还是皇太子时写给老师姚广孝的两封信。市文物局的专家据此认为,由于姚广孝传世资料与实物十分稀少,这两块明碑的发现,是研究姚广孝及明初历史的重要文字材料。



    本报记者 李婷摄 影 张健

    ◎也曾繁华的妙智庵

    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去年在我市全面启动之后,相城区阳澄湖镇文化站站长李雪龙按照市文物局、相城区文教局文管办的相关要求,带领普查人员逐村逐户进行田野调查。当他们来到河东老街上的妙智庵时,发现这座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几经改建修葺的古刹已经出现墙体破旧、屋面渗水的险情。

    妙智庵初名法华寺,是著名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北宋宣和年间重建后定名为“妙智禅院”,俗称妙智庵,后成为著名的相城八景之一“妙智古刹”。至元末时,殿宇颓败香火冷清。明永乐十二年六月,在永乐帝发动“靖难之变”中论功第一而获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的姚广孝衣锦还乡。他目睹妙智庵的凄凉后,捐资重建了寺院,并于次年完工,寺院因此焕然一新。在庵内大雄宝殿西面,因为长年征战而不能在父辈前尽孝的姚广孝特别为其祖、父母设立了一座祠堂。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姚广孝病逝于北京后,被追封为荣国公,并建少师祠堂于庵中,堂内立其遗像,并将两位帝王的纪念文字勒石刻碑为证。

    据村中一位80多岁、曾经在妙智庵出家做过和尚的陆姓老人回忆,少师祠堂与庵在民国时已经衰败,并曾改作湘城小学1954年后被改建为粮库。如今,原占地应有6200多平方米的妙智庵仅存一半,大雄宝殿西面的少师祠堂也只存一片断壁残垣,唯祠堂南面的陆云土地庙还有村民供奉。



    ◎古碑地位显赫信息丰富

    “这两块明碑几乎不见于之前的任何文字记载。”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李雪龙非常熟悉阳澄湖镇的历史沿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那场改建中,人们在面宽12米、进深11米左右的大殿内,与主体墙相距10厘米的位置上用纸筋和竹片搭起了一圈隔离墙,地面也垫高了约10厘米。“这是当时为了满足贮粮的要求。”李雪龙说,普查人员立刻在黑乎乎的大殿内拆除了这圈隔离墙。

    当工作进行到大殿东墙时,一南一北两块高约90厘米、宽约40厘米、相距约2米的碑刻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从北面那块皇帝御祭文碑中间有断裂痕迹可以知道,这两块碑应该是从西边的少师祠堂内搬迁到大殿内保护起来的。”李雪龙据此推断,在少师祠堂渐毁于岁月的过程中,一定是有心人不忍看到古碑“殒命”,才特意把它们保护起来。然而因为技术手段有限,目前嵌立在墙内的两块古碑,只剩刻有碑文的碑身部分,而且碑身四边有不少文字都被白石灰水掩盖,无法辨识。

    但仔细看去还是可以发现不少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比如,居南者是皇太子朱高炽在永乐七年十月廿九日和永乐十一年八月十五日分别写给老师姚广孝的两封信,两封信各居碑身一半。在第一封信中,朱高炽谦逊地表示“恐菲德不能为民造福”,希望姚广孝能够“凡有得失,实对来闻”,为此,朱高炽特意派内臣送给老师五十枚椰果以资挂念。在第二封信中,朱高炽表示自己在不知姚广孝“染疾日久”的情况下还召对老师,实在是“有失于养老尊贤之礼,心实愧焉”,因此“今特赐亲用良剂拾枚”,希望老师“秋深好将息”。

    居北者也分上、下两篇碑文,一篇是永乐十六年姚广孝去世后,朱棣派镇远侯顾兴祖赶到湘城妙智庵为姚广孝建祠时颁行的祭文,在这篇340字左右的文章中,朱棣对姚广孝一生的功劳给予了“道德崇高,功行弘深”的高度评价;此篇祭文大约占去了碑身的三分之二,其下是明仁宗朱高炽颁布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的一篇祭文,在文章中为人敦厚仁慈的朱高炽为了表示不忘先师教诲,给予姚广孝配享于明成祖庙廷的殊荣。这两块明碑均为楷书、阴刻,主体部分字迹保存良好。



    ◎姚广孝身系建文帝逃亡之谜

    在姚广孝退出朝廷多年去世后,为什么朱棣父子仍然以极高的规格褒扬这位八旬老僧?除了知恩图报的心态之外,姚广孝在家乡饱受诟病的尴尬也许让两位帝王觉得皇家大张旗鼓的恩宠应该让更多人知道。

    据史书记载,荣归故里的姚广孝因为以方外之人的身份参与战争有违戒律,且朱棣在苏州地区大肆屠杀招致民怨,结果父母早亡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姐姐不能原谅他的所作所为;另一位知己王宾也对老友来了个避而不见,深受刺激的姚广孝由此决心退隐山林。而且据传他甚至参与了保护建文帝的工作。

    据《明史》记载,永乐十六年三月,已经重病缠身的姚广孝突然赶到北京请求面见永乐皇帝,在朱棣回忆为“朕往视之,与语极欢”的这场谈话中,姚广孝向皇帝提出了唯一请求——释放被怀疑藏匿了建文帝的和尚溥洽。聪明的皇帝读出了姚广孝的潜台词,在溥洽因为此事获罪入狱多年这段时间里,建文帝极有可能被姚广孝转移至朱棣赐给他的佛地吴县穹窿山中保护了起来。与青灯古佛相伴了16年,建文帝已无任何复国可能,姚广孝希望皇帝网开一面。关于此事,《苏州府志》中的《吴县志》有明确记载,“皇驾庵,相传明建文帝逊国于此……”在众多关于建文帝逃亡的猜测中,有一条他藏匿于吴县穹窿山的说法,而那时穹窿山上最有能力保护他的人正是姚广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