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相片里的木渎敌楼——树旁桥畔留下迷人风姿

城市商报 20140512 A12版

■蔡春生

 据载:明代苏州有敌楼三处,一在木渎镇,一在葑门外,一在枫桥即铁铃关。如今,硕果仅存铁铃关。
  曾经的建筑和战事已成往事,但并未彻底烟消云散。尤其木渎敌楼,屡屡在晚清民国的老照片上呈现其风姿:远处拱桥,近处敌楼,江水潺潺,绿树荫荫,真是风雅的美景!
  上世纪30年代发行的代价券上,印着木渎敌楼标志。
  木渎特产枣泥麻饼盒子上,曾经也印着敌楼——后来变成了灵岩山的塔和天平山的一线天。敌楼之地位,单在这食品包装的变迁上便可见一斑。
  根据商报快客杜祯彬提供的老照片,我们去发现木渎敌楼的魅影今昔。

  □商报实习生 吴梦奇 记者 蔡春生
  摄影 商报快客杜祯彬

  【敌楼记忆】

  敌楼又称堞楼,是古代一种砖石结构的防御建筑,上置弓弩、火铳、火炮等器械,用以守护及打击敌人,也可用于瞭望军情传递消息,其形状与长城上的方形城台相似。
  明代后期,朝廷日益腐败,武备不修,海防废弛,国力衰竭。史称倭寇的日本海盗乘虚窜扰我国东南沿海各地,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嘉靖三十三年六月,倭寇从阊门烧劫至枫桥,三日后至横山焚掠殆遍;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倭寇自娄门至阊门分为两路,北出浒墅关,南出枫桥、横塘,往木渎、胥口、东山、西山等处抢劫。这一时期,苏州一带军民在名将任环、俞大猷等人率领下英勇奋战,给倭寇以沉重打击。嘉靖三十六年,又在该地区四郊军事要塞筑关设防,阻截倭寇。敌楼就是当时苏州人民为防御倭寇建造的。
  敌楼在苏州不止一处,除木渎敌楼外,同时建造的还有葑门敌楼(1925年废毁),枫桥敌楼(今铁铃关)。在那个年代,它们都是重要的军事关隘,肩负着守护苏城百姓的使命。
  敌楼曾经是木渎的地标之一,也是老木渎人的骄傲。

  【遗址寻访】

  由于建设,通往木渎敌楼的道路颇为杂乱,雨天里更显泥泞。记者几经周折来到木渎敌楼的遗址——“白塔河一号桥”附近。民国《木渎小志》载:“木渎敌楼,在木渎镇白塔桥南堍。”
  时光流传,如今白塔河一号桥已不是当初那座老桥,不知位置是否也已改变。记者只能根据老照片,寻找大致的位置。
  站在桥上,东南面是正在建造的一幢幢公寓楼,西北面是洋气十足的别墅群,东北面是高架建筑工地,西面延伸过去则是一排不起眼的乡下民居。老照片中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
  附近一家杂货店,门口坐着位老伯,六七十岁的模样。记者上前攀谈,询问敌楼之事,老伯笑着摆摆手说,上世纪50年代就全都拆光了。
  老伯指给记者看了旧时敌楼大致的方位,他说,当时这边三个生产队把敌楼拆除后,城砖拿去建造生产车间了,用来养蚕宝宝。
  但在拆除之前,此地居民每天都会经过敌楼,走过崇政桥。对他们来说,敌楼是一个地理和心理上的坐标,傍晚归家的人远远看见敌楼,便知道家就在眼前了。夏日的夜晚在敌楼下和子孙辈讲讲抗倭的故事,胥江晓风拂柳,映出溶溶月色,小囡歪着脑袋听祖辈的传奇……

  【大树之惑】

  在留存的老照片中,我们发现,敌楼总与身旁的两棵大树相衬,相映成景。它们既呈现了茂盛时的荣华,也呈现了光秃时的身影。
  而“白塔河一号桥”东堍,正巧就有两棵树,而且挺大的,枝干粗壮,与路边其它树分明是不一样的。
  那么这两棵树,就是照片中的老树吗?
  时间太久,人们的记忆已经有些模糊。记者见到一位路过的阿婆,本地人,年过八旬,见过敌楼的,可是她沉思一阵,也想不起此地是否有老树被砍,她说,这两棵香樟树应该就是照片中的古树。
  不过,仔细研究老照片,便可以发现此树非彼树。因为,在1957年敌楼拆除前的一张照片中,已看不见古树的身影。而且,苏州一些古迹寻访者也曾在网上讨论过现在这两棵树到底是不是老树,认为树龄并不相符。
  那么这两棵树,顶多叫它们疑似古树吧!但无论如何,这两棵树几乎就在敌楼古树原先的位置,它们成为如今人们寻找木渎敌楼遗址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心头念想的一份延续。

  访古路线提醒

  因金枫路段修造中环高架,个别转弯口不能进入金枫路,有意前往的市民行车时还请多加留意(记者从竹园路口进入)。另外,靠近“白塔河一号桥”处的金枫路段因工程建造道路十分泥泞,高低不平,建议市民不要在阴雨天前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