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老苏州”挥之不去的情愫,一群人孜孜以求的努力,一个深谋远虑的文化战略,一项果敢的决策,大写成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够称为古城的重要文化符号——城墙修复 千年古城之大幸

苏州日报 20120828 A第09版

■王英

 □苏报记者 王 英
  历经一年的整修,相门、阊门和平门三段古城墙将于9月份全面完工。尽管与曾经绵延15公里的恢弘相比,这三段修缮的城墙总长只有1500米,却实实在在地跨出了古城保护极具意义的一步。
  从确定恢复修建到修成三段城墙,前后不过一年有余。但是从“要不要修、能不能修”到“怎么修、修成什么样子”的探讨,却持续了数十年。

  一种“老苏州”的城墙情愫

  城墙,是很多“老苏州”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去年9月听说三段城墙要修复的消息后,家住东环的杨老伯就会时不时骑上电瓶车,去现场转上一圈。当记者在阊门段城墙修复现场遇见他时,80多岁的杨老伯刚刚从平门段工地赶过来。“我们小时候都在城墙上玩过,那时的城墙啊,可以绕苏州城一圈。”杨老伯告诉记者,“老苏州”对城墙是很有感情的,他曾亲眼目睹古城墙被一块块拆除,如今看到城墙被修复,感到非常高兴。从去年9月份开工以来,杨老伯隔三岔五就要到三段城墙的工地上去看看,从挖土到搭脚手架再到砌砖,看着城墙一点点修起来。“跟记忆中的城墙有点不一样,但是现在修复的城墙很美,很壮观。”

  一段古城墙的凄惨命运

  绵延15公里的苏州古城墙见证了苏州曾经的辉煌。“现代大规模的毁损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著名文史学者徐刚毅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全国性的“毁城”浪潮中,苏州的城墙也同样没有逃脱劫难。当时,城墙、城门被作为“旧时代的象征”和“新时代的障碍”而横遭拆毁。城墙砖运去建小高炉,城墙土挖去做砖坯,城墙遗址上建起了工厂,造起了民房,开挖了防空洞,修成了道路。经过一番“轰轰烈烈”的“拆除城墙”运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苏州城墙几成废墟。“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原本总长15公里的古城墙,仅剩下盘门、金门等地不到1.5公里,约10%左右,另有20%到30%只剩下残垣断壁,而60%至70%的城墙被毁掉了。”事实上,仅存的这些残垣断壁,也因缺乏维护管理,不断遭受蚕食,危在旦夕。

  一场对古城保护的反思

  1982年,苏州入选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更好地保存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存?苏州的专家学者们重新开始了对古城保护的反思。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苏州提出了把苏州古城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苏州的古城墙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是弥足珍贵的风景旅游资源。“其实,关于苏州城墙的保护和恢复修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市相关部门就已提出。”对苏州古城墙有非常完整和详细研究的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恩培告诉记者,1987年4月,苏州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就曾向市政府报审“苏州市古城墙保护规划”,提出“古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也是体现古城风貌的一个重要内容,保护古城墙遗址不再受到破坏和有条件恢复古城墙是必要的……要对古城墙遗址进行严格控制和保护好现状,逐步分期恢复。”

  一批政协委员的努力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苏州的一批专家、学者开始为城墙的保护修缮而奔走努力,呼吁采用地方立法的形式来明确苏州城墙及其遗址的保护问题。
  2009年初,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市政协城乡委递交《关于苏州古城墙保护应尽快予以立法的建议》;2011年1月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高福民委员递交了《苏州古城墙的保护及逐步重点恢复》的提案。
  政协委员的呼吁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的重视。蒋宏坤作出批示,要求市政协围绕古城墙和古建筑保护及修复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建议方案。市政协随即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从去年2月份起,多次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踏勘。反复推敲,几易其稿,形成了《关于古城墙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建议》。这份调查报告分析了古城墙修复利用的功能作用,修复后能够达

  到的社会综合效益,并对古城墙修复试点工程的选址提出了建议。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也就在城墙修复工作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再次出现———古城墙到底要不要修?
  其实,有关古城墙要不要修的争论多少年来始终存在。吴恩培告诉记者,质疑主要围绕几个问题:一是古代筑城墙为防御,今天筑城墙为什么?二是钱花在这方面值不值得?三是五十年前拆、五十年后造,这算不算瞎折腾?四是一些城墙遗址涉及到城市的交通,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更多反对。“在苏州城2500多年的历史中,城墙原本就是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作为砖石土木结构的城墙,在历史长河中也会自然风化,这就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通过不断的修复让它传承下来。”徐刚毅说,“城墙遭大规模拆毁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们手里毁损,也有责任在我们手里修复。”
  更重要的是,如今修复古城墙,目的已然不同。古人是造防御工事,我们是重建文化。“并不是简单地为修而修,而是把古城墙这个其他许多城市都不具备的资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作为环境整治的一部分,通过保护修缮,达到传承历史、发展旅游、保护生态、整治环境等综合效果。”市政协原城乡委主任祖苏告诉记者。

  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推动古城墙保护,有一支力量不得不提,他们为城墙的修复提供了最精确的数据。
  2008年底,经市科技局、市文物局批准,苏州职业大学教授吴恩培率领课题组,在一年多时间里,对苏州古城墙及其遗址进行了全面实地调研,测量出了大量翔实的数据。
  2010年4月,该课题组精确到厘米的古城墙实测数据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一组令人震惊而又心痛的数据:苏州城墙总长度15204.31米,目前较完整的砖石古城墙仅有1249.98米,占城墙总长度的8.22%;城墙残体(指上世纪五十年代拆城时遗留下的城墙遗址、城墙基础遗存)仅存618.19米,占4.07%;受侵扰较严重的城墙遗址161.04米,占1.06%。
  数据同时显示,苏州现有城墙、有墙基的城墙残体,加上位置清晰的城墙遗址共有8647.86米,占城墙总长度的56.88%。其余部分已为桥梁、道路以及各类建筑所用。
  吴恩培说,当这组数据出来,课题组成员还是比较欣慰的。“现有城墙遗址中,真正被建筑所占而无法恢复的‘硬骨头’为4639.26米,约占总长度的30.51%。相比于周边城市,苏州可以说是惟一具备城墙恢复条件的城市。”

  一项先搭模型的创举

  确定了修复的意义以及条件后,另一个问题随之显现:城墙到底该怎么修?
  先按1:1的比例造一个城楼的模型,请专家现场论证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根据模型建造城楼,这是苏州古城墙修复的一项创举。此举也得到了阮仪三等著名专家的赞赏。“我特别赞赏苏州人认真做事的工作作风,这个1:1的城门楼模型就是实际工作认真的表现,搭个样子供大家揣摩、修正、改进……显示出工程设计和策划的格外谨慎和周到,是严格的科学态度。”阮仪三在写给本报的信中这样说(见2011年12月23日A13版)。
  值得注意的是,城墙的修建与过去的做法也完全不同,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骨架,再在外面贴上城墙石和城墙砖的做法,使得修复后的城墙更为坚固。

  一篇仅仅开了个头的文章

  如今,三段城墙正在一点一点展露雄姿。在徐刚毅看来,城墙的修复,目前所有的工作仅仅是开了头。“城墙的保护不是一代人的事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努力。以后非常有可能还会在另外的遗址上重新再进行修复。苏州古城风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上,或者停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要做的是让每一个到苏州来的人,通过实地接触就能领略到古城的历史底蕴。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孜孜以求的。”徐刚毅说。

  相关链接

  “四个结合” 修好三段城墙

  市委、市政府提出“四个结合”:一是把修复保护古城墙与保护、挖掘、彰显历史文化结合起来;二是把修复保护古城墙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三是把修复保护古城墙与周边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四是把修复保护古城墙与社会效益、项目效益结合起来,体现原真性、科学性、价值性。
  苏州正在修复的三段城墙,根据所处的不同区位、不同开发项目、不同周边景观、不同文化底蕴,进行了统一规划、整体策划,设计了各具特色的修复方案。
  ■相门段城墙:结合平江历史街区的旅游环路,形成城墙、城河、平江路、平江河、耦园、东园、动物园的水陆旅游通道,通过全区域统筹规划,全方位整合旅游资源,构架出以平江历史街区为主的古城东部文化旅游新格局。
  ■阊门北码头段城墙:结合正在实施的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及保护利用工程,在增强桃花坞片区和阊门地段历史文化感的同时,打造保持和延续古城历史风貌的城墙文化新亮点。
  ■平门段城墙:位于苏州火车站的正对面,是苏州古城的北大门,也是苏州人流量最大的集散中心。修复城墙,重塑古城风貌,不仅能充分凸显古城苏州的窗口作用,也可以让更多人观瞻到苏州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景观,更好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的风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