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姑苏台

苏州日报 20070119 15卷004页

■朱红

□朱红

    苏州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景点之多令人目不暇接,但有一项旅游资源至今尚未开发,那就是“姑苏台遗址”。姑苏台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宫苑建筑、古吴的象征,苏州的得名以及把“苏台”、“姑苏”作为别称,都是由它而来的。

    清张霞房《红兰逸乘》引《缉柳篇》说,它是吴国第十三任国君齐玄建造的。此说不确,因为齐玄造的是祭祀用的郊台,与古籍记载的姑苏台面貌相去甚远。据《吴地记》载,姑苏台始建于吴阖闾十年(公元前504年)。这年阖闾攻楚,见到了楚国章华台,得胜归来,他“起台于姑苏山,因山为名”,作为郊外办公和游息之处。后来夫差打败勾践,获得越国进贡的粗长“神木”,这是建造宫楼的上佳材料,于是“夫差复高而饰之”。《洞冥记》说它的规模惊人:“周全诘屈,横百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妓千人,台上别立春宵宫。为长夜之饮,造千石酒锺。又作天池,池中造青龙舟,舟中盛大致妓乐,日与西施为嬉。”扩建的姑苏台雄伟壮观,园苑面积宽广,因而名闻天下。

    但到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夫差到黄池争霸,率军大举攻吴,把姑苏台焚毁了。然而它的声名不坠,秦始皇东巡至吴县,仍要上山看看。司马迁也曾“登姑苏,望五湖”。后来历代都有人来访游,留下不少记载。如南宋范成大说:“重九与客登苏台,山顶平正,有坳堂藓石可列坐,相传为吴故宫闲台别馆。其前湖光接松陵,独见孤塔之尖。少北点墨一螺,为昆山。其后西山竞秀,萦青丛碧,与洞庭林屋相宾。”

    尽管方志文献都肯定姑苏台遗址在姑苏山,可是唐代诗人崔鷃的说法不同,他有《姑苏台赋》说:“与客游于横山之下,有台巍然出群山,荒基峻极,高彻云间。于是与客伛偻而上,快四面之暇睹”,见到“其东吴城射台巍巍,其西胥山九曲之逵”。射台即射圃,在横山之东的安平里,胥山即姑苏山,山下有九曲路。他以亲历证明,姑苏台遗基不在姑苏山,而是在横山顶上!

    这是怎么回事?这里要说明一下姑苏山与横山的关系。民国《吴县志》说:“姑苏山在尧峰、紫石山之北,为横山北出最西之峰。”横山位于苏州西南郊,隋朝时因它“四面皆横”而起了这个名称。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因为从高空俯瞰,整个横山山脉状如巨蜥:头为尧峰山,高耸的背脊就是横山(今称七子山),长尾为上方山。四肢横伸,如向太湖爬行。其伸向西北的右前肢就是姑苏山,也就是说,姑苏山是横山山脉的西部支脉。

    这就清楚了:姑苏山是阖闾建台的地点,但它是座小山,规模有限。后来夫差作了大规模扩建,范围有“百五里”,那不是小小姑苏山所能容纳的,只有向横山山脉中部扩展才能实现。范成大《吴郡志》等记载说,横山东麓有郊台、射圃等古迹,周子充《南归录》说:他见到“姑苏前后两台相距半里,俗云拜郊台,为城三重,遗基俨然。”说明夫差扩建的范围甚至包括了上方山。张郁文《木渎小志》说得很明白:“盖是台本在横山绝顶,于左右适中,由此西下姑胥(指姑苏山),东下楞伽(指上方山),诸峰峦皆得以‘姑苏’统之。”从这话可以知道,夫差扩建的姑苏台大得很,主台已移建到横山顶上,附属建筑和林苑范围至少覆盖了姑苏山、横山和上方山。

    但到南宋绍兴年间,又出现了一座姑苏台。原来当时朝廷与金国议和,为便于接待来使,命平江府(即苏州)建造外宾招待所。知府王焕便在古胥门(今胥门南)营建了南北两馆,名姑苏馆。并在胥门城上筑起高台,也叫姑苏台,又在台东辟百花洲,洲东设射圃,把古名都搬来了。由于这些建筑“宏丽雄深,为三吴之冠”,不少骚人墨客到此都留下了诗文,后人不察就造成误会,以为姑苏台在胥门了。还有,因为吴王的离宫较多,近太湖的皋峰山有类似台基的地坪发现,在它之西的清明山(也名胥山)有古吴山道遗迹,因此有人认为这两处都有可能是姑苏台遗址。还有人把馆娃宫和姑苏台混为一谈,认为就在灵岩山上。但是这些说法仅是推测,目前都无法推翻前人亲历的记载。

    所以,寻访姑苏台遗址的路线,可由木渎东南上姑苏山,再向七子山登临山顶。也可从上方山到七子山,再折向姑苏山。只要开辟一条,访古探幽就不难梦圆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