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老房子的界碑

姑苏晚报 20060304 八卷023页

■沈兰生

在老城区的街巷漫步,会发现有点历史的建筑外墙上,都嵌有石质的界碑,这块姓谁名什么堂的标志,是从前苏州人用石头做的“房屋产权凭证”

    ■撰文/沈兰生

    自古以来,国有国界,省有省界,直到市县乡村,都有明确的方位界址,以示界限和区别,它们不仅为设定管辖权限明确了空间范围,同时也提供了法律依据。

    而在我们苏州,这样的界碑不但“公家”有,在作为城市街巷构成元素的店铺、民居中,也同样有。立于墙体上的各种界碑,取材各异,形式多样,涉及到堂名姓氏,会馆功能,公所谁建,是吴文化附着在建筑上的一支文脉。

    石做的房屋产权凭证

    笔者着重看了金阊区。无论是山塘街、上塘街、下塘街,还是北浩弄,只要稍作留心,就会发现几乎每座有点历史的民居墙上,都立有界碑。界碑上刻有文字,一般由堂名与姓氏构成,如“三槐堂王界”,说明是一个姓王人家的某某堂。

    界碑绝大部分是花岗岩,也有用青石或武康石做的,表明大多刻于清代。界碑的规格,则一般宽25-30厘米,厚15厘米左右,一小半埋在地下,高出地面60-80厘米,有素平纹饰,埋在地下的那部分则较为粗糙。碑文大部分为阴刻,也有减平阴刻,阳雕。字体正楷多见,也有隶书和魏碑体,但很少见草体。因界碑不同于其他用途,字迹规范才显得庄重。

    界碑的主要功能是“报名”。街有街名,巷有巷名,桥有桥名,民居中的主要建筑有堂名,堂名就表现在界碑上。走进街巷里弄,张界,李宅,吴庐,墙边界石上标得一清二楚。界碑一般立一块,也有两块,多立在墙角处,也有立在大门旁边。有的大宅界碑有好几块,在房屋四周都立有界碑。界碑的立法各不相同,大部分在建筑时就刻好,与墙体同时砌在一起。也有的单独立在墙脚边,兼起护墙作用。

    界石的竖立,具有重要的房地产法律意义,可以对一处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外墙四至有具体的确定,同时对产权人姓氏也作了明确。从某种意义上讲,界碑是一个不会丢失的产权凭证。界石也能预防和减少因房屋租赁和相邻之间的产权纠纷。界石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为亲戚朋友等寻找房屋主人提供了标志。

    界碑内容崇尚贤德

    立在门前界碑上的堂名,体现了房主的思想文化观念,同时也对家人及市井行人起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其中崇尚先贤、积德行善是界碑的主要内容,如含“积德”之意的有北码头至德堂吴界,忠德堂于界,山塘街倪家坊树德堂李界,高井头勤德堂,阊门内下塘仁德堂,世德堂,南浩街崇德堂于界,以及承德堂施界等。反映“行善”的堂名,则有伊家浜宝善堂徐界,石塔头积善堂周界,吴趋坊崇善堂,周王庙弄学善堂等。

    不少房主用历史上宗姓先贤名人做堂名,以体现宗姓的荣光。如南浩街四知堂杨界,其中“四知”,是讲古代有个叫杨震的知县,半夜有人到他家送银子,杨知县坚决拒收,送礼人说现在是半夜,无人看见,杨知县道,怎么会无人知晓,我收到你的银子,你知,我知,还有天知,地知,万万不可也。来者送礼不成。后人称颂杨知县为政清廉,于是有杨姓人家建房子,就都取名“四知堂杨界”。又如阊门内下塘爱莲堂周界,周姓房主用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的名著《爱莲说》为堂名,就有了几分文雅,看到界碑就会想起“出污泥而不染”“香远而益清”。

    界碑竖立者多张扬宗姓

    笔者几年来走了不少街巷里弄,如山塘街、下塘街、丁家巷、北浩弄、南浩街、吴趋坊等,发现界碑的竖立者都十分注重宣扬自己祖上的宗姓,而且连宗姓的发源地、籍贯等也在界碑的文字上体现出来。如猪行河头23号界碑字为“南阳韩”,说明祖上是从河南南阳来的,姓韩。阊门内下塘街仓桥西有民宅界碑为“彭城刘”,估计祖上是从徐州来的(东汉时徐州称彭城)。此外,西麒麟巷有虎丘靖节堂界,专诸巷有陇西李界,周王庙弄有汝南堂周界,阖村坊22号有晋阳堂唐界,东小河边2号有安徽柏界,南浩街有陵武顾界等,应均为这种情况。

    有的人家为让子孙后代人丁兴旺,香火不断,祖业延续不断,在界碑堂名上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如廖家巷继诸堂乐界,皮市街继远堂唐界,渡僧桥伊家浜承启堂严界,天库前永茂堂夏界,山塘街世远堂朱界,西中市126号承绪堂,吴趋坊留耕堂于界等。

    几千年来,人们对自己的宗姓、祖业很看重,晚辈常以祖业骄人,同时也以祖产等传之后人,这种市民传统心理在各自的界碑上得到物化。然而很多有文化价值的界碑,不是在“文革”中被作为封、资、修遭到破坏,就是在近几年的街坊大拆迁中流失。好多界碑已被人用水泥、石灰、纸筋等涂没,有的字迹被凿去,空留一块无字碑。有的老房子被拆除后,界碑就被铺在道路地上,或城墙踏步上。

    石刻的修身养性座右铭

    不少界碑所取名用的是富有哲理的格言,可像座右铭一样,提醒规范教化自己和后人的行为。

    这类修身养性的界碑有:东北街三省堂曾界,暗含孔子“吾日三省”之意;半边街春辉堂吴界,意“留得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还有渡僧桥下塘本修堂严界,施林巷明心堂郁界,山塘街问心堂蒋界,薛家湾思植堂王界,剪刀弄勤慎堂,阊门内下塘街师哲堂,上塘街仁和堂钱界等,都有儒家修身理念的印痕。

    这是几千年儒家思想在街巷文化上的反映,尚存不多的界碑如今仍在古街的优雅宁静中,传递着修身养性的信息。使人站在老房子前,就会有一份古典的心情。

    在潭子里“百忍堂”碑前,不管你心中有多烦恼,看了碑文“百忍”,就烦恼少了,火气也退了,邻里之间也不为鸡毛蒜皮的事争吵了,会觉得在这里争吵是太不合适了。

    会所公馆界碑最多

    在老街巷里查寻界碑,看到阊门、石路、山塘街一带会所公馆界碑最多。会馆公所见证着繁华,金阊地区的石路、山塘街、南浩街、北浩街等自明清以来,就万商云集,货积如山,历来是风流繁华之地,这一点在会馆公所的界碑上也得到印证。会馆是旧时外来经商者为方便同乡来苏歇脚设立的活动场所,而公所是同行之间、同业公会自治组织的活动场所。

    现尚可见的会所公馆界碑有:上塘街上津桥南堍武林会馆,是杭州人在苏集资所建的会馆;山塘街109号宝安会馆水码头界碑,表示该处建筑和码头由清康熙十六年广东东莞商人所建;中张家巷全晋会馆,为山西丝茶商人集资兴建;天库前河南武安会馆,则是光绪12年由河南武安商人兴建。

    各种公所的界碑数量较多,笔者见到的有南浩弄88号望震公所,石塔弄裕明公所,北码头咏勤公所,吴县卷烟商同业公会,专诸巷玉业公所等的界碑。上津桥下塘楚南公所的界碑,砌在原动力厂西围墙上。南浩街223号湖桔公所的界碑,为青石材料。杨安浜月台公所,为清乾隆1736年皖浙商人寄货谈业务的场所。南新路绍酒公所又名禹川公所。杨安弄兰溪公所系浙江金华商人在苏居住地等。

    在查寻界碑的过程中,笔者还从一些内容特别的界碑,看到当时社会的一些分工设置和公益设施,如在专诸巷看到有农务局界碑,枫桥路有陆军界碑,山塘街有礼仁公产,安泰救火会,周王庙弄还有济急会的界碑等。在三乐湾夹剪弄一口古井边,见一块石碑上刻有“苏州洋务局界”,说明清代苏州有管理洋务的机构;还有一块上刻“模范农场界”,可见苏州历史上也有过农场。

    古老的苏州城称得上是一座界碑博物馆,只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界碑的留存已越来越少。在一些已经过改造的街巷,笔者连续走过了几个街坊,却连一块界碑也未找到,令人遗憾。彩图作者简介:

    冯湘斌,1953年生于苏州,苏州美协会员。画作在恪守传统美学理念的同时,追求新颖的现代审美情趣,多次入选省级美展。代表作《苏州人家》又名《暖风》。

    编后

    识老货的发财兆子

    不仅界碑,苏州的老房子,里里外外都藏着宝,就像从前流行过的一幅年画宣传画上写的:“养猪好,肥猪全身都是宝”。

    一直记得认识的一个人,他说忙啊,真的是忙,他们白天忙着拆房子,我就晚上忙着出来拣东西,他们不识货,我识,他们不要的,我要———都是好东西啊。

    什么好东西呢,主要有三。一是各种木构件,如雕工很好的,装饰在从前厅堂里的雕花木挂落;雕着一整个故事的,可以连起来的“叙事长窗”;以及各种木门和其他木小构件等。二是废弃的石件,有石础,石鼓凳,放花盆的长石条等。三是遗落的金属构件,如门窗上的铜环,墙壁中起固定作用的“搭钉”等。

    这个人把拣拾来的东西稍加整治后,找到了第一桶金。当然,这是十年前的事了,后来的情况就起变化了。但他当时说过的一句话,一直发人深省:他们不识货,我识。

    识什么呢?识老房子的年头,识老房子上的文化,“知识就是财富”,识和不识,有很大的区别和结果。

    许多的文化资产,就是因“不识”流失的。老房子之所以让人心痛,就是至今仍有很多的“不识”在重演。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