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习“金砖门诊楼”的前世今生

苏州日报 20121214 C第04版

■王馨荣

在苏州天赐庄的建筑群落中,位于十梓街东首北侧的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并不十分显眼,当年寻医问药、人头攒动、门庭若市的繁忙景象不见了,一个治病救人的医学圣堂,渐渐在人们的视野里悄然消失……
  岁岁川流不息的人群,年年络绎不绝的学子,从它的身旁匆匆而过,若不是一块文物保护单位竖立在那儿的“博习医院旧址”石碑,年轻人也许不知道这幢楼房的来龙去脉。是的,耄耋之年的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显得有些苍老和寂寞。然而,当你面对“金砖门诊楼”,作历史回眸之时,它的前世今生就有了许多的耐人寻味……
  历经十八载筹款规划和重建新院

  博习医院自1883年11月8日正式开诊以来,在柏乐文、蓝华德两名美籍医生的主持下和数位国人的捐助下,经过18年的发展,博习医院渐而声誉鹊起,是当时最完美的教会医院。随着病人接踵而来,医疗用房严重短缺。对扩大医疗用房,愈显得更为迫在眉捷。
  在《博习医院成绩记》中就有这样的记录:“近年来,就诊人数日增,欲往医院看治者颇患人满,病房无一空者,亦有卧地板上者,并有卧地板亦不得而谢去者,日有数起,故敝院房屋之加以扩充,殊属刻不容缓。”自1901年起,博习医院就开始酝酿重建新病房楼和新门诊楼。
  1919年时任博习医院美籍院长的苏迈尔在《博习医院报告书》中写道:现已筹集到“美国总会八万元,罗氏驻华医社五万元,”医院“现有款二万元,其余五万二千元拟从中国劝募。想苏城人士渴望新院已久,自必乐于捐输不难。”因此,重建新院“如愿可尝也”。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努力下,美籍院长苏迈尔,终于筹得新建新院款银元二十余万。从1901年开始商讨扩充医院到1919年募集新建医院款项,博习医院历经了18年的时间,可见其酝酿之长久、筹款之不易。
  1920年,为了建造新院,博习医院将病人全部迁在对面园中暂住,旧屋全部拆除重建新房。新病房大楼与门诊楼,交付上海G.F.ASHLEY建筑公司建造设计。

  现代化的新院落成蕴含西方科技文明

  经过两年建设,1922年7月,造价25万银元、设计床位100张的博习医院新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落成,不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带来了西方科技文明,室内有热水汀、冷热水管、电灯电话等装置。病房大楼和门诊楼之间,由琉璃瓦的走廊相连接,以便病家雨天行走、暑天遮阳。
  最为值得称道的是门诊楼,它坐北朝南,位于今十梓街东端的北侧之首,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层建筑。建筑风格堪称中西合璧,外形为殿宇式,一、二层筑有复檐,屋顶为歇山顶式,复檐、屋顶均有琉璃瓦覆盖,门诊楼的正脊中央为砖雕的“博习医院”院牌。一楼为各科诊疗室和办公室,二楼为职工宿舍,屋顶作贮藏室。门诊楼的外墙全部用数万块“金砖”砌就,是苏州坊间一幢独一无二的“金砖楼”。
  在1933年的《苏州博习医院五十周年纪念册》中,记载着:“本院门诊室悉用北平建筑皇宫之金砖造成,当时制造是砖之窑适在苏城之外,本院于废清时将其所余旧砖悉数购得。须知,此砖于民国前实无法可得之者也,明矣。”据悉,除北京明、清皇宫外,民间整幢“金砖楼”在国内实属罕见。

  万余“金砖”砌墙

  在苏州博习医院旧址前,常常令我驻足良久。块块墙砖,虽经百年岁月风雨,至今仍然是那样的方正细腻坚硬。方方“金砖”,虽经百年沧桑巨变,铭文依旧清晰可辨。
  其一,从烧制年代看,门诊楼一、二层的“金砖”,多数为光绪、宣统年间,三楼亦有少量的“金砖”是中华民国时期的,如铭文:“中华民国念四年成造”,这里的“念”,是苏州方言,用苏州话说是“二十”,也就是民国二十四年(1935)成造,这是因为1936年3月22日,门诊楼遭遇一场大火,将顶层烧毁,同年6月重新翻建,故有此砖。
  其二,从“金砖”大小尺寸来看,多数为二尺见方和二尺二寸见方,按照惯例,“二尺二寸见方”的金砖,基本上用于铺地,用于砌墙,在国内可以说是第一次发现。也有一尺七寸见方的“金砖”,更有英制的“英寸念玖寸见方四寸厚”。
  其三,从“金砖”官窑的分布来看,除了齐门外陆墓镇外,还有吴兴(湖州古称———笔者注)沈泽等地。偶有发现“金砖”为隆兴官窑成造的。隆兴,宋孝宗赵眘年号(1163-1164)。
  其四,块块“金砖”的铭文,不仅显示了烧造“金砖”的区域分布,展示了制砖的道道工艺,而且还揭示了姓氏文化、官吏规制、户籍制度、民间书法和篆刻艺术等多元文化信息和元素。如一块“金砖”上铭文:“督造官江南苏州知府何刚德,监造官苏州府知事戴尔恒,照磨姚定信,宣统二年成造细料二尺见方金砖,承办王祖寿进呈,大二甲王少盛造”,其中“照磨”就是一个人们不太熟知的官职。
  明清两代,苏州陆墓专为皇家制造“金砖”的御窑在全国素有盛名。所谓“金砖”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金砖,而是指一种特大细料方砖,颗粒细腻,质地密实,叩之有声,因专供北京皇家使用,初称为“京砖”,后就被谐音为“金砖”。由于是皇家的专用建筑材料,民间无人胆敢用“金砖”铺地造房。清王朝灭亡,洋人传教士又有特权。1919年,博习医院创始人、美籍医生柏乐文和时任院长的美籍医生苏迈尔,花钱购买了这批物美价廉的废弃次品“金砖”,在拆除旧病房翻建新门诊楼时,恰到好处地派上了大用场。

  门诊楼大屋顶被焚

  1922年,新院建成后,博习医院更趋正规化、专业化。1926年8月,美国外科专门医学院派员来院审定,“视(建筑)、(人才)、(仪器)三项之设备完全”,认为苏州博习医院为合格医院,且谓“如此医院全国仅三四处而已”。
  新院建成及医院不断向前发展,美籍院长苏迈尔功不可没。苏迈尔(1880-1936),医学博士,美国外科医生,1909年,受美国监理公会总会委派来博习医院工作,并任外科主任。他分别于1917年至1922年、1924年至1927年、1932年至1936年担任博习医院院长。正如他的前任院长柏乐文医生一样,苏迈尔医生把自己一生的事业都贡献给了苏州人民。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36年3月,是博习医院不幸的3月。
  3月2日,美籍院长、外科主任苏迈尔积劳成疾不幸病故,这让博习医院和美国监理公会经受了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3月22日晚6时,“金砖门诊楼”顶屋贮藏室发生火灾,损失惨重。
  翻开当年3月份的《苏州明报》,一月之中,为了上述两项事宜,报纸刊登博习医院的讣告、董事会启事、紧要启事、鸣谢的广告达11次,频率之高,实属罕见。不知何故,苏州的新闻媒体未作任何报道,博习医院也是低调处理,分别在3月23日、24日、25日的《苏州明报》上刊登《紧要启事》和《鸣谢》了事。《紧要启事》 称:“本院栈房于22日晚6时突告失慎,病房及门诊室幸未殃及内外院,均正常应诊,特此登报通告。博习医院谨启。”而《鸣谢》则云:“昨日敝院栈房失慎,当蒙各区龙社奋力施救,不久即告倾灭,门诊室等未殃及,得以保全,殊为感佩,特登报伸谢。博习医院谨启。”
  从报纸刊登的《紧要启事》和《鸣谢》的字里行间,通篇不着一个“火”字,言简意赅之中,却蕴含着博习医院临危不乱、处惊不变的态势。如果今人没有文言文功底和历史小知识,也许立马读不懂失火的《紧要启事》和灭火的《鸣谢》。
  对于博习医院这场大火,虽然苏州新闻媒体集体沉默,但有一家杂志却作了详尽报道。在1936年第四卷《新医药》第360页上“各地零讯”栏目里,我读到了一则关于博习医院失火简讯。其文如下:“苏州讯:天赐庄博习医院建筑伟大,素为吾人所称道。该院正面为宫殿式,高三层。最上层为储藏药品之所。前(二十二)晚六时二十五分。电线走电起火。面积三十六间之三楼全付一炬,二楼职员宿舍亦略遭波及。最下之门诊室则未殃及而其内进病房,则因隔离关系及扑救迅速,未受惊恐。但被毁之储药所,连建筑统计,损失不下二万金矣。”

  重新翻建光彩照人

  1936年3月22日的一场大火,尤其是医术精妙的苏迈尔院长逝世,对博习医院和基督教监理公会来说,承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在继任院长赵乐门的领导下,博习医院一切医务工作依旧有条不紊。清理大火焚烧的残骸之后,及时委托本基督教监理公会的信徒———土木工程学士江应麟领衔的无锡实业建筑事务所,进行现场勘察,并对门诊楼实施重新翻建工程。
  是年6月,由江应麟领衔的无锡实业建筑事务所,依据博习医院住院部西式病房大楼建筑风格,取消了门诊楼原有的中式大屋顶的屋面设计,将门诊楼重新翻建成为三层平顶西式房屋,共计45间,建筑面积为1214平方公尺,三楼外墙面仍用皇家“金砖”砌就,平顶四周砌半缕空的女儿墙作围护。重新翻建一新的博习医院门诊楼,确实光彩照人。
  随着政局变动,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等风云变幻。1954年,随着来院就诊病人日益倍增,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的就诊场地就愈发显得狭小。是年4月28日,经江苏省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博习医院在门诊楼的两翼各添建二层共945平方米的房屋,耗资10亿元(当时旧人民币)。在扩建“金砖门诊楼”的过程中,苏州市建筑工程局设计时注重原有建筑风格,尽力使其融为一体。
  随着岁月变迁,博习医院“金砖门诊楼”的功能与结构亦发生变化。1962年,位于十梓街严衙前48号的医院新门诊楼落成启用,原博习医院门诊楼,改为医院职工宿舍。随着医院病房搬迁至十梓街严衙前48号,原博习医院病房楼改为医院附属卫生学校教学楼。自此,博习医院完成其历史使命,其门诊和住院医疗用房的功能也发生了彻底的变更。
  博习医院,虽然在人们的视野中消逝了,但是博习医院的德术双馨,如同“金砖门诊楼”一样精良,在黎民百姓中口碑甚佳。2004年,博习医院旧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