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专家成功复制国家一级文物

姑苏晚报 20060224 八卷024页

■逢冶

本报讯(记者 逢治)历经5年的艰苦攻克,由国家级丝绸专家钱小萍担纲主持的新疆地区出土的丝绸文物———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和南北朝“灯树纹锦”的研究复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全国文保及考古专家予以高度评价,此次复制被誉为“尊重原物、尊重历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次由国家博物馆、新疆文物局和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苏州丝绸博物馆联合承担的文物复制,选定了在考古史和丝绸史上具有重大价值的尼雅出土的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锦被,和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的“灯树纹锦”。由于这几件文物的经线密度很高,经线重数又多,更不能用手触摸和拆拔,给测试带来不小的难度。力求让文物原件的测试分析精确科学,上个世纪90年代末,文物复制中心的数名研究人员先后三次赴现场进行反复的分析测试,通过测试的各项内容及数据,如所分析的织物组织结构,丝线的材料、形态和色彩,纹样的绘制,加以反复研究,参照历史记载以及传统工艺和技术经验,分别确定了三件文物的丝线加工工艺、染色工艺、挑花工艺以及上机织造工艺等复制方案,最后于2001年5月制定出详细的复制规格和工艺图。

    一开始,要寻觅如此粗细的桑蚕丝非常困难,科研人员为此专纺土丝,考虑到单根粗线容易断裂,又将数根丝线合并。而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的大都失传也为复制带来了难题,科研人员通过反复探索,并请教上海纺研院的有关专家。从试小样到放大样,一次次地与文物原件色彩加以比对,不断改进,只要一种色彩有问题,就得重新将丝线染色加工,其中“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就重新制作了三次。由于此次复制文物分别为三重经锦、四重经锦至五重经锦,色彩从四色至五色,经线密度又特别高,科研组设计出一种四重经和五重经的双把吊跨穿装置,才令织造顺利过关,但织物紧度大,织造难度很高,每天只能织造5至10厘米,尤其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几次试样与原件丝线色彩有差异,科研人员只能从头开始,从原料工艺加工-染色加工-上机试样,经过反复改进试验,最后才取得满意效果,而“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也先后反复了三次上机试织才完成。经过数十次的失败、研究、改进、再试验,复制任务突破了多色彩、高紧密度的技术难关,最终达到“质似、形似和神似”。这三件复制品现已被国家博物馆和新疆博物馆珍藏。

    中国丝绸织绣文物复制中心主任钱小萍告诉记者,文物随墓葬“尘封”数百上千年,出土后将不可避免地遭受日照、细菌等多种外力侵袭,而文物复制品不仅能代替原物陈列展览,供后人欣赏,还能让科研人员在复制过程中不断探究古代织造工艺的奥秘。数十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先秦、两汉、隋唐、宋、明等各个时代的织绣文物被成功复制。1988年,钱小萍主持湖北江陵战国时期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物的测试,并复原成功“舞人动物纹锦”等文物;上个世纪90年代初,她与日本冈谷博物馆合作数次,帮助他们复制宋锦及云锦;由她担纲主编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造》全面覆盖了中国丝绸科技5000余年的演变历程,令民族绝技在书中“复活”……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