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的古砖瓦

姑苏晚报 20050623 四卷052页

■邱载

锦溪位于苏州东北郊30多公里处的水乡泽国,为五湖三荡所环绕的鱼米之乡,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走在悠长的锦溪老街上,粉墙黛瓦、小桥水巷,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行走于明清年间。锦溪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不仅积淀在老街、老宅、古桥里,还凝聚在一座座博物馆里。这个偏僻的水乡古镇,竟然有古董馆、书画馆、篆刻馆等七八家博物馆,其中我最喜欢、每次到那里必去的,就是中国古砖瓦博物馆。

    锦溪是著名的窑乡,“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就是对锦溪昔日砖砖窑业繁华的描述。在古砖瓦博物馆里,陈列了上千个品种、上万件古砖瓦。俗语说:秦砖汉瓦。其实发明砖瓦的年代远远早于秦汉。我国在西周末年就开始烧制和使用陶瓦,到战国时已经能生产陶砖,而到秦朝则能烧制屋檐的花边——瓦当了。在瓦当陈列室里各种各样的瓦当就有一百五十多种。

    那树纹瓦当,扇形面上对称地刻画着飞鹰和猎犬,这是我们秦代祖先的杰作,他们已经懂得“因形造型”的手法了。那汉代的圆形瓦当,大圆中画着小圆,围绕小圆的四个相等的扇面上,用小篆刻出“长乐未央”四字。这种字纹瓦当,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宋代的瓦当大都镌刻花卉;明清的瓦当则多数是龙凤图案,以龙凤、喜鹊象征吉祥如意,长寿多福;以梅花、松柏标志高贵荣华,美满幸福。它们对称而富有规律,显示出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  

    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瓦片瓦当中,特别引入注目的是铜雀瓦砚。这是一片三国时期的铜雀台上的筒瓦,背面清楚地刻印着“建安五年三月造”。后来台倾瓦落,清代大书法家翁方纲于洛阳荒野蔓草间拾得琢而为砚。呵!我油然想起了杜牧的两句名句:“春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想起了大乔、二乔两位古代闺女窈窕的身影。铜雀台早已被历史的风尘所湮没了,而铜雀筒瓦却经历了1700多年岁月,妥善地保存在这水乡古镇的一隅,成了当年三国争雄的实物见证。

    民间传说中,往往描绘皇宫里“金砖铺地”。其实,所谓“金砖”,就是质地密实的细料大方砖,只因敲起来能发出金石之声,所以称誉为“金砖”,有宋代的,也有明朝永乐年间烧制的,一块块光滑如同墨玉。明代工部郎中张向之在《造砖图说》中,曾详细地记述了烧制“金砖”的工序:选土、练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后以糖草熏一个月,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四十天,凡百三十日而窨水出窑,浸以生桐油……这是多么复杂的工序!敲之铮铮有声的砖块,仿佛在向人们诉说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艰辛。

    “金砖”能发出金石之声,琴砖则能与琴声产生共鸣。它是博物馆里的又一件宝,长一点一二米,中空、薄壁,雕刻了菱形花纹。明清年间,文人雅士、闺阁千金都用它搁放古琴,以无生命的物理现象获取了生命的内涵。还有那些乐舞砖雕,更是我国民间舞蹈的发展史卷。那块狮舞砖雕:狮腹缀了布裙,下面露出四条小腿,前有小孩牵引,后有顽童持球追赶。泥士、生活、乐舞三者奇妙地融成了一体。

    走出古砖瓦博物馆,一个念头一直在脑海里萦绕:谁说砖瓦的元素仅仅是泥士?它还是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