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史料见证苏州城沦陷灾难

城市商报 20070918 19卷011页

■周德华

又到“9·18”,这段惨痛再次浮上心头

    新发现一份70年前留下的“逃难记录”

    70年前,苏州在日寇的枪炮声中沦陷。“9·18”纪念日又一次到来之际,地方史专家、今年73岁的周德华意外找到了一份当年苏州海关“关长”的逃难记录,这份难得的史料,把当年苦难屈辱的一幕真实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税务司是旧海关的行政首长,相当于现代海关的关长。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苏州开埠,次年设海关,称苏州关,地址设在葑门外觅渡桥西南面。因为一开始的时候历任税务司都是洋人,所以当地百姓称之为“洋关”。1929年,国民政府局部收回海关主权,当年4月任命第一位霍姓华人为苏州海关税务司。这份“逃难记录”是地方海关向海关总税务司署呈送的书面报告。撰写者陈祖秬是苏州海关第5任华人税务司,任期1934年11月至1940年11月。

    因为编写苏州海关史料的需要,不久前,英文功底深厚、曾经翻译数十万字作品的周德华专程前往位于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结果意外发现了这份珍贵资料。资料记录了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的苏州局势,苏州沦陷前后的两次逃难记述尤其详细。

    周德华觉得,在苏州沦陷七十周年之际编译这份资料,对追忆那段苦难岁月,提醒今天的人们不忘国耻,很有意义,因此独家提供给本报。下面选登的,就是周德华编译的资料中的主要内容,注释和为便于阅读而增补的内容写在括号内。

    屡遭轰炸

    海关内挖了防空洞

    (1937年)8月16日下午3时15分和落日时分,苏州遭到日军海军飞机两次严重空袭,城市陷入极度混乱状态,市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种战争状态,感到极度恐慌。海关近处的地方机场(译者注:飞机场位于觅渡桥之南,宝带桥之北,苏嘉公路之西,1932年2月16日筑成,俗称葑门机场或长桥机场)成为主要的轰炸目标。搭建在海关大院上方的木棚原是防止流弹的,不过对此次的猛烈轰炸却无济于事。

    比之10日和11日的两次攻击,此次只造成少量损毁,但市民心理则不胜惶悚。所有通讯中断,我一再努力,但仍未能获取消息。

    按照您 (译者注:指海关总税务司)的指示,已在海关大院内挖了防空洞。另外,在税务司寓所周围堆垒沙包屏障,以防空袭,耗资176.99元。

    当晚9时,海关缉私艇 “海光6号”载着部分工作人员前往城市以南8英里的木渎乡村暂避,随船带走海关公章、电码本、存折和现金1562.51元。19日,局势有所平静,我们回转,海关码头整天开放。

    躲避炸弹

    办公室搬到民船上

    (8月)21日,飞机场及邻近地区再次遭到严重空袭,海关码头对面城墙上布设了高射机枪阵地,形势更为险恶。海关向吴永生租借其民船作为临时办公场所,停泊在海关附近,尚不至于成为空袭目标。关员们可以以平静的心态在船舱内履行职责。报关行和轮船公司注意到这种临时变通的安排,都到此船内办理进关和结关手续。此船租金首月110元,以后每月88元。

    1937年11月10日、11日,苏州再一次遭到严重空袭,发电厂和城里不同区域的建筑物被炸毁。12日晚,海关工作人员及家属共50人在二等稽查员杨舒德(音)和三等稽查员陈定其(音)的护送下登上货轮匆匆开往镇江,打算再从镇江上溯。海关拨付疏散旅费1000元。

    12日,我和部分工作人员登上“海光6号”缉私艇,带上印章、电码本、账簿、支票簿和护照、公文、机密档案等驶往木渎附近的一个乡村避难。我们避难的地方就是8月16日曾来过的木渎侯巷桥(译者注:侯巷桥在民国时期曾是吴县侯巷镇镇公所所在地,镇上有侯巷桥,故名,今为横泾镇后巷村),原来是个平静的角落,理所当然地以为此处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以及从苏州带来的关产。

    避难乡下

    难逃一路被抢劫

    (然而),沿途(我们还是)被抢去300元钱,工作人员的手表和戒指亦被抢走。

    苏州沦陷(11月19日)后,城市陷入混乱状态,大多数居民都到近乡避难。(木渎侯巷桥)那里也没有平静和秩序,抢劫案件日有所闻。到了1937年12月底,邻近地区乡村的局势越来越坏,抢劫扩大到大规模的程度。这是一个警示,我们所居的村庄同样也会不安全。我打算再找一艘船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方去,至于海关船艇,过于引人注目,不宜动用。

    1938年1月3日夜,无法预料的事变终于发生了,我们遭到百名匪徒的抢劫。大约在当晚11时,我被枪声惊醒,从枪声之近判断,我曾担忧的严重事变终于发生了。在我刚穿好衣服不久就遭到其中8名匪徒的袭击,他们把我的手脚捆绑在屋柱上,和我待在一起的一等稽查员周惠宾(音)也遭到同样对待。其余工作人员即吴启崇(音)等4人,因住在另外一处而免遭人身侮辱。

    盗匪们开口向我勒索5万元,我回绝说我们都是难民,没有带这么多钱。他们再次向我逼问藏匿钱财之处,我拒绝回答。过后,他们残忍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折磨我。当我无法忍受他们再三施加的酷刑时,只得告诉他们藏钱的地方。3个小时以后匪徒们离去,一名苦力为我松了绑。令我沮丧的是藏钱的铁箱已被发现,被作为财物掠走。后来获知,当我在被绑住时,匪徒们在我居室里系统地搜寻,找到了钱币的掩埋处。

    附上被抢物品的清单,我自己则损失了2千余元。最遗憾的是失落了印章和朱尔典电码本,我真诚地希望我能以我的生命来挽救这些,以免落入不良分子之手。后几天,我们从一个村庄转移到另一个村庄,竭力避开对我们生命财产的危害,虽然我们留下来的已经很少了。

    化装农家

    5天辗转到上海

    1938年1月9日,我们雇到一艘帆船,船老大愿意载我们到上海。吴启崇、周惠宾和我得此机会,于1月13日同船到达上海,在充满紧张和高度危险的5天之后,我们实际上已是身无分文了。

    出发以前,我们把自己打扮得衣衫褴褛,乔装成进城的农民,那种情况就不可能携带关产和文书档案。二等验货员唐庆南(音)乘随后的一艘船于1月23日抵沪。经过1937年11月上半月的严重空袭,海关建筑幸未遭破坏,后来得悉房屋及其附属建筑内遭到洗劫,保险箱被砸开,工作人员宿舍被劫掠。“海光6号”缉私艇现由水手掌管,停泊在邻近乡村河道里,顶上用草席覆盖,以免引起注意(译者注:该艇最终被日军征用)。

    据口头报告,城内一处中国银行(译者注:为设于观前街的中国银行苏州支行)的金库毁于炸弹;另一处(译者注:为中国银行阊门办事处,位于西中市)遭到抢劫。两处中国银行和一家港沪合资银行 (疑为聚兴诚银行)在遭劫后,遗失了护照、税收账簿、关产和储金账册。

    (周德华 编译)

    相关链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位于南京国民政府旧址,是集中保管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各个中央政权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档案的国家级档案馆,原名南京史料整理处,隶属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64年改隶国家档案局,并易现名。举凡中华民国历届中央政府机构、临时政权机构、社团组织的档案、日伪中央政府的档案以及著名人物的档案,该馆均有收藏,目前共收藏有932个全宗,计180多万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