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留下的“福寿泉”

姑苏晚报 20050702 四卷053页

■张衡、范群

 本报讯 (记者 张衡 范群)6月28日,晚报B2版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古城十大名井”评选揭晓,仓街的“福寿泉”等十口井当选。当晚家住梅花三村的潘宜孙老人看着这张报纸,七十多年前的旧事仿佛又在眼前重演……

    1934年,也就是当时的民国二十三年,苏州城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当时的潘宜孙还年幼,但他依然记得城里隔三差五的就有一次出会(一种求雨的仪式),有时候甚至一天就有三趟。好奇的他经常和伙伴一起跑到大街上去看热闹。小孩子开心了,但大人们却是愁上心头。当时他们家中的主要用水是靠收集雨水获得的,一场大雨过后,从屋檐滴下的水经管道流向几个大的石缸。平日里家中的饮用水、生活用水也都从石缸中取。但那一年的干旱天气是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以至于院子里的几个石缸都见了底,雨季还是没有来临。无奈只好从附近的河上取水,再托别人的船运至家中。那一年潘宜孙老人的印象特别深刻,身在江南水乡的他也第一次领悟到水的重要。

    当时潘宜孙老人的表妹夫朱鼎彝在上海金融界工作,老家就在卫道观前北巷口,在当地也算是有声望的人家了。当年又正好是朱鼎彝母亲的七十大寿,为了给母亲送上一份寿礼,也是出于为当地居民造福的愿望,朱鼎彝出资在卫道观前南端,也就是仓街路口找人开了一口井,井名“福寿泉”。而为了纪念朱鼎彝的功德,石井刻上了朱鼎彝的名字,另外刻上了“民国二十三年”的字样。如今朱鼎彝老先生已经去世,但他的子孙还念念不忘这口老井。之前苏州1曾经出过一本杂志,这口福寿泉井名列其中。但却将“朱鼎彝”误写成了“朱鼎文”。为此朱鼎彝老先生的儿子此前还特赶到苏州要求作一次更正。如今朱鼎彝老先生的子女大都在外地或是国外,但他们对这口老井的情结却依然未变。而事实上,老井也依然在发挥着它原有的作用,直到现在附近的居民还不时拎着吊桶前往井边打水。只有一件事是比较遗憾的,如今井水的水质已经不如当年。潘宜孙希望,终有一天这口老井能回复到以前那样清澈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