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劫难石刻犹在

姑苏晚报 20060215 八卷012页

■春秋

本报记者 春秋

    近日,吴中区政协常委、原学习和文史委主任邹志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向记者表示:有露天书法艺术宝库之称的吴中区藏书镇小王山摩崖石刻群没有遭到大规模的破坏,当地政府对小王山的保护是积极有效的,目前小王山摩崖石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利用的问题,而不是像南方某著名媒体报道中称的那样小王山遭到大规模破坏,已经“危在旦夕”。

    南方某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当事人金云良也向记者表示了愤慨:那家媒体报道大量引用了他关于李根源的历史材料,但歪曲了他对小王山保护的态度和看法,那家媒体的报道是不负责任的。

    名家荟萃:露天书法艺术宝库

    事情源于南方某著名媒体近期的一篇报道,该报道以《小王山危在旦夕》为题,报道了苏州市吴中区藏书镇小王山摩崖石刻群遭到严重破坏的现状,并引用金云良的话作为引语“小王山石刻若不及早保护,任凭雨淋日晒,人为肆意糟蹋,不日将荡然无存”作为结论。但日前金云良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断然否认了这种说法。

    提起小王山,不能不提到李根源。熟悉民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此人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军人出身,但文武全才,参加过1913年的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当过陕西省省长,此后曾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和代总理,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李根源和苏州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1923年,他因反对曹锟贿选而退出北洋政府,举家迁到苏州定居。1928年起,在藏书乡小王山买山葬母,建造阙茔村舍(其母姓阙),直到1937年抗战爆发。隐居苏州十年间,李根源为当地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例如营建松海林园、创办农村改进会、创办小学、医院,并修桥筑路等。

    李根源息影政坛隐居苏州的十年,也可以说是他为母亲守孝的十年。小王山上的这些摩崖石刻,大部分就产生在这个时期。这些摩崖石刻一般被分为阙茔石刻和松海石刻两部分,其中阙茔石刻多为李根源朋友同道对其母亲的纪念文字,松海石刻则为文人墨客的写景抒情之作。据金云良《饮水思源忆印公》中的记载:在高仅四五十米,方圆不过三四百米的小山上,留存了名人和艺术家的摩崖石刻与诗文碑刻550条,当时,遍山无石不书,松涛滚滚,驰名京沪。这些书法碑刻皆出自黎元洪、于右任、陈去病、李烈钧、沈钧儒、谭延、张大千、吴昌硕、章太炎、张一麐等名人手迹,他们都是当时的政界要人或艺术大家,很多人一身二任,均为当时杰出的才俊之士。李根源长期雇用了一名名为顾复兴的石工,把这些名人手迹勒石镌刻在或立或卧的小王山山石上。小王山露天书法艺术宝库之称由此得名。

    历经劫难:小王山讲述前世今生事

    1月24日,记者来到藏书镇,在镇文体中心钱桂锋主任的带领下,记者走近了这座令人神往的艺术名山。

    钱桂锋首先带记者来到了位于小王山东麓的李根源纪念室,记者从外面看到,这个纪念室面积不大,但依山而建,门前是几棵粗可合抱的榉树,为李根源当年手植,背后是青翠欲滴的竹林。门额上“阙茔村舍”几个大字为谢孝思所题。

    走进大门,就是纪念室的正堂,正中匾额“李根源纪念室”为缪云台手书,堂中挂着仿徐悲鸿所作李根源画像,两侧是谢孝思的隶书对联:饥溺在躬勋业著鼎,风云纾志幽谷栖神。正堂及两侧厢房陈列着一些资料和实物。钱桂锋向记者介绍,2004年吴中区政协和藏书镇政府在原址重新建成了这所新的阙茔村舍,并多处设法搜集大量实物和图片,极大地丰富了李根源纪念室的收藏内容,包括202张照片、48份资料、21件各类实物、11方石刻题碑以及李根源旧版著作和纪念李老的名人书法多幅。

    记者注意到,在纪念室正堂李根源的画像前,有一篮鲜花和两支红烛。走出纪念室时,刚好见到了负责看守阙茔村舍的王根生、马彩英夫妇。让记者惊讶的是,马彩英是李根源妻子马树兰的亲侄女。她告诉记者,她从5岁开始就随着姑母搬到这里来居住了,后来一直没有离开,至今已经七八十年了。她和丈夫见证了阙茔村舍的历史变迁,她告诉记者,和以前比较起来,现在这里的条件好多了。

    离开阙茔村舍,记者又沿着依山而建的道路向南走,不远处,在山脚下,见到了李根源母亲的墓葬,再稍南,就是李根源夫妇的合葬墓了。记者看到,李根源夫妇的墓葬比较气派,墓前题联为楚图南所书。

    从这里上山,记者很快发现了资料记载中的一些摩崖石刻,其中比较著名且字体较大、易于辨认的有于右任的“与穹窿不朽”、章太炎的“霁月”以及其他一些作者的“慈云”、“千秋万世”、“懿德惟光”等石刻,还有大量字体较小、难以辨认的石刻,粗略统计一下,记者过眼的大概在七八十条左右。钱桂锋指着一处残缺大半被称作“孝经台”的章太炎题字告诉记者,这处题字每字一尺二寸见方,为小王山石刻之冠,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令人痛惜。

    钱桂锋说,以前他曾经带着学生上山用油漆描摹过这些石刻,因此对这些石刻比较熟悉。去年夏天,他还上山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勘察,发现历经劫难后留下的石刻中除了少数被浮土掩盖外,基本没有遭到破坏,他所知道的石刻总数在100多条。

    记者又来到了小王山的背面(西南侧),钱桂锋告诉记者,其实这里应该不是小王山,而是金鸡山了。在这里,记者看到部分山体被破坏的痕迹。钱桂锋告诉记者,2001年以前苏州建造高速公路时曾经在这里开山取土,但据他所知,这里基本没有石刻,就山体而言确实是被破坏了,但石刻的损失微乎其微。

    金云良的心愿:在有生之年看到小王山重放光彩

    藏书镇的金云良老先生是李根源儿子的学生,也是李根源创办的阙茔小学的首届毕业生。他对李根源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曾经著有《饮水思源忆印公》一书。李根源的第五子李希泌在该书序言中说:先父从1927年至1937年退隐吴郡,大部分时间乡居小王山,与小王山的乡亲们朝夕相处,同话桑麻,时云良与其父南卿先生常与先父接触,所以所知甚多······(和金云良)在一起缅怀往事时,总感有说不完的话题。

    1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与小王山相距不远的金云良家。金云良告诉记者,对小王山他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几十年间,他目睹了小王山的兴衰荣辱。文革前后,小王山摩崖石刻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大部分石刻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惨遭厄运的。据当时《松海》一书的记载,石刻总数在550条左右,可是经过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石刻损失过半,到1979年金云良复职于母校阙茔小学时,他利用业余时间上山遍寻石刻,并加以洗刷、清理、描绘,然后整理编写了《小王山摩崖石刻现存条文》,根据他当时的统计,文革后小王山上幸存的石刻计200余条。

    金云良老人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开发小王山,让小王山这座文化名山尽快让世人重新认识,重放光彩。”金云良老人的这个心愿到底能否实现呢?吴中区政协邹志一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吴中区政协专门召开了一次开发穹窿山景区的专题常委会,就穹窿山景区的综合规划做出了提案,之后吴中区区委、区政府开始制定开发利用穹窿山的总体规划,其中就包括小王山摩崖石刻和李根源纪念室。在不久的将来,金云良老人的心愿将得以实现。

    (注:吴中区政协邹志一、藏书镇文体中心钱桂锋、藏书镇金云良等人为记者采写本文提供了大量帮助。)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