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礅上的元代风物

姑苏晚报 20070321 14卷041页

■宁方勇

我国古建筑结构体系中的柱础,民间俗称为“磉礅”,文献上宋代称为“柱础”,清代谓之“柱顶石”。柱础最早的形式为天然卵石,并且不露出地面,河南安阳殷商时期的房屋遗址中发掘的卵石“当系我国最古础石之遗例” (梁思成语)。到战国、秦汉时期,柱础已经露出地面,逐渐和柱子成为整体形式出现。但此时柱础多是素面。此后,在柱础上又添加了柱座,柱座多为覆盆式或圆形,苏州人就通俗地称呼为“石鼓礅”。柱础在古建筑中的主要作用在于“传递荷载”,即将古建筑上部的重量分散开来。另外,在广大南方多雨地区,还有防雨隔潮和装饰美化等功能。

    在苏州地区,柱础的材质主要有花岗石、石灰石、武康石、汉白玉等四种。花岗石主要是出产于苏州木渎金山的“金山石”;石灰石主要是出产于苏州西山的青石;武康石主要是指出产于浙江北部山区的正长斑岩。在苏州最常见的就是青石的石鼓礅。柱础的造型比较丰富,主要有覆盆式、鼓式、瓜棱式、海棠花式等,最常用的造型是鼓式。石鼓礅的雕刻技法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线刻和素平等五种。雕刻的图案题材则是丰富多彩,往往根据古建筑的不同用途,石鼓礅上的图案大有区别。在普通民居最常见的图案有回纹、万字纹、斜方格纹、乳丁纹等,还有很多因物喻义的吉祥图案,如:毛笔、银锭、如意组成的“必定如意”;雄鸡配以牡丹喻为“功名富贵”;花瓶中插三枝戟喻为,“平升三级”等等。

    在苏州市市区文保所收藏的众多柱础中,最具时代和民族特色的当属3件元代的石鼓礅。这3件石鼓礅为圆柱形,直径为61--65厘米之间,高度为42--44厘米之间,材质为武康石。3件石鼓礅均为高浮雕的技法,刀法娴熟,线条硬朗,造型大气稳重。石鼓礅雕出六足圆凳式的古典家具造型,这是十分罕见的。直脚六足上各雕有宝相花纹。直脚六足的上方各雕有雄性鹿头一只,两眼圆睁,鼻翼上翘,鹿角高耸,鬃毛飘逸,颌下两缕胡须刚劲有力,好像在随时准备与同类决斗,将公鹿的野性逼真地刻画出来。更为有趣的是,在圆凳的腿足间,均雕有飞奔的野兔和猎狗。所有动物造型饱满、厚重、简练,充满了力量和动感。只见野兔两耳直竖,双眼怒视,扭头顾盼,前足紧抓地面,后腿腾空,一副“动如脱兔”的最佳说明。一条猎犬紧随其后昂首疾驰,鼻孔大张,耳朵下垂,尾巴卷曲,后爪离地,前爪飞动,肌肉绷紧,神情专注,好似马上就要飞捕到前面的野兔。这样的场景不由地让人浮想联翩。在广袤的草原上,水草丰美,野兽出没,好像风中还飘着淡淡野草的清香。忽然远处不断传来犬吠马鸣,只见草丛中的野兽惊慌逃窜。有几只胆小的野兔正拼命夺路狂奔,还不时扭头回望,可是紧随其后的猎犬和人马却丝毫没有放弃的迹象,端坐在马背上的蒙古猎手正准备拉弓放箭……这是多么美的一副草原狩猎图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