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修复:接续城市文明记忆链

姑苏晚报 20120715 B第01版

■李婷

去年9月,苏州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正式启动,阊门北码头、平门、相门成为三个保护试点区段。其中,旧貌尚存的阊门北码头城墙在尊重历史风貌的原则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修复效果。
  作为城市标志的古城墙命运多舛

  与中国大部分历史古城一样,苏州的城墙也经历了从土墙到砖墙的一个变化。根据文献记载,五代梁龙德二年(922),苏州始用砖砌城墙,高二丈四尺,厚二丈五尺,里外有濠,这是已知最早的砖城。资深文博专家王仁宇认为,建造砖砌城墙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当时已发明了火炮,在改朝换代、攻城掠地的战争中,土城墙已经无法起到防御作用;第二个原因则是苏州地区多水,高大的城墙事实上具有相当重要的防洪功能,可是土墙无法建造在水里,于是人们就考虑到要烧制砖块来砌筑城墙。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苏州城遭受很大破坏,城墙经数任知府相继修治,直到百年后的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朋重建,苏州城坊才完全恢复,并留下了著名的《平江图》。———这张图与苏州城由此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经典范例。好景不长,1275年,元军入侵风雨飘摇的南宋,城市重创,百姓无处安家,民居直接建到了残破的城堞之上。这是苏州古城第二次遭到毁灭性破坏,元末各地起兵抗元,1351年重建苏州城,还加厚城墙加深城濠,张士诚占据苏州时还为各城门增置了月城,但在与明将徐达、常遇春的攻守之战中,城墙又遭破坏。明初再次大规模修建苏州城墙,卢熊《苏州府志》对此有记载;清康熙元年(1662),巡抚韩世琦改筑苏州城,“城周四十五里,长五千六百五丈,高二丈八尺,女墙高六尺。”今天我们所说的砖城在总体上应为清初遗物。
  民国期间,失修的苏州城墙不时出现坍塌,盘门至葑门段城墙、南童梓门附近城墙先后坍塌;金门两侧2处坍塌;阊门与胥门之间有18处城墙坍塌;学士街莲花巷底、天官坊陆家花园、高井头尤家花园等处附近有11处城墙坍塌等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苏州为抗日而构筑防御工事,沿城顶挖掘壕沟,加之以后在战火中有些地段城墙被炸成缺口,城墙受损较大。不过损毁之后,也有多处城墙得到了修复。
  解放后,对如何保护好历经沧桑、基本完好的城墙未予应有的重视,致使大部分城墙先后被拆除。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部分城墙被拆毁。城墙砖石被大量取去建造炼铁小高炉。后因拓宽或开辟道路、单位新建或扩建、“备战、备荒”取城墙土做坯烧砖、构筑防空工事、兴建居民住宅等多种原因,城墙被不断损坏和拆毁,城基被大量占用。
  如今,原先长达15余公里的苏州城墙,保留较完整的只剩下1249.98米。

  城墙是城市文明记忆的一个载体

  文史专家徐刚毅是地道的老苏州,他的童年就是在城墙边度过的。对城墙的保护修缮工程,徐刚毅失而复得的欣喜,非常强烈:“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延绵了将近2500年的城墙,却被作为旧时代的象征和阻碍新生活的桎梏,轰然倒坍了。很多年过后,我有了一点知识,也有了一点思想,便开始异想天开,企盼着苏州城墙能够修复、重建的那一天。”
  重回21世纪的城墙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抵御战争的一道屏障,徐刚毅认为,城墙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转化成为古城悠久历史的文化符号,成为展示城市风貌的一道标志景观,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一处良好资源。从历史沿革来看,中国的传统建筑和文物古迹,基本上都经历过毁了建,建了又毁,毁了再建的过程。苏州城墙的修复不仅仅只是修建一堵泥土砖墙那么简单,它实际上融入了当代苏州人对于遥远历史祭奠,对于现实生活营造和对于美好未来追求的多重情感。
  属于特定时空的文物是只能存在一次的,消失了就无法重建。这是物质层面上的客观事实,但是从精神层面来讲,“城墙的修复也可以说是满足群众对古城苏州历史的一种怀念,群众觉得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而古城墙恰恰能很好的体现这一点。给人一个印象觉得苏州的城墙还在。一些重要遗址旧貌尚存者是可以进行修复的,这可以起到一种意到笔不到的作用。”在苏州文博界服务多年的王仁宇表示。

  城墙的不断修缮是历史常态

  在此次苏州古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启动之前,市文物部门先期进行了考古勘探工作。
  经过调查发现,北码头段古城墙,南起阊门城楼,北止尚义桥,全长465米,地面还保存三段古城墙。某些断续续保存的古城墙上尚建有民居;有些城墙两侧大部分还保留条石挡土墙,但有些城墙的条石墙基却基本被破坏,保存较差。在多处地点发现的建筑遗迹的青石基础都系明代建筑,说明明代曾经进行大规模城墙修筑工程。相门至耦园古城墙经实地察看,目前地表上已不见城墙痕迹,但城墙的地下基础部分大致保存,其走向与范围基本清楚。比较重要的是,考古发现还找到了相门段城墙的一条内河,此河道位于城墙的西侧约3-4米处,河道宽33-40米左右,其与目前还保存的位于耦园内的河道,不仅位置一致,宽度也相当接近。
  从上述两处苏州古城城墙的勘探与发掘来看,阊门北码头段古城墙保存较好,大多地面还保存有古城墙城垣或城墙基址;相门与平门段古城墙地面部分虽然大部分被破坏,但是通过考古调查与发掘,也已找到了城墙基础及范围。结合早期发现的平门城墙遗迹、相门古水门遗迹、振亚丝织厂城墙遗迹等,以及苏州史志、古地图等文献资料可知,苏州城墙在历史上曾几度兴废,但历代进行了多次重修与保护,才使苏州古城得以延续、传承至今。

  北码头古城墙修旧如旧重现原貌

  按照文物修复要求,苏州市城市建设投资责任有限公司进行了阊门北码头古城墙修复,效果到底如何,市文物局专家王嘉明向记者作了详细介绍。
  此段古城墙修复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清理外围,把城墙的基础找出来。在城墙的使用中,发生过坍塌,泥土从墙体上滑落后,有时还会损坏附近民居,所以,修复前参照了20世纪50年代保存下来的城墙旧址资料制定了方案。修复原有城墙基础时,如果城基、石材都在,那么就不再加以改变,这是保存城墙历史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则与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如果城基尚在,但是已出现风化、缺损情况,那么就要进行加固和填补。比较幸运的是,在清理城基时,偶尔会发现一些从城墙上剥落下的老石材,或是早年间被城墙附近居民拆除、移用的老石材,这时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手工切割的老石材与如今的机制石材,在气息上是不一样的,后者方方正正,整齐划一,没有手工制造的可以存在的“误差”,也因此少了很多自然的旧气与味道,这是修复中保留传统工艺制作的一个方面。而且由于城墙经过历朝历代修缮,每次的修缮标准不一,所用石材有花岗岩,也有青石,所以在色泽上会有些不同,这种种不一和不同,正是古城墙的原始风貌,也是今天修复时必须要尊重并尽量体现出来的。
  结构上的修旧如旧完成之后,城墙外立面上必须采用老城砖也是此次修复的一个关键亮点。与城基石材一样,老城砖也是一个记录了城墙修缮过程的重要历史信息。在目前已修缮的胥门城墙上,如果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明清城砖,有民国时的青砖,还有建国后烧制的砖材。此次用在北码头城墙上的城砖普遍规格是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度6厘米至7厘米不等,绝大部分是从苏州周边地区采集而来,因此在厚度上不太统一。在砌筑方式上,首先必须做到“错缝砌筑”,从工艺上讲,这是一种保证砌筑牢固的方法,其次则是美观的要求。第二是城砖砌筑时必须要有一定的斜度。古代的城墙剖面几乎都是梯形,下宽上窄,阊门北码头城墙上宽约8米至10米,下宽约10米至12米,这主要是结构上的稳定与牢固度的要求,因为古人筑城墙时,基本不在地面以下挖筑基础,而是直接在地面上以大量夯土或是石材作为基础再向上砌筑。
  在具体施工时,城砖如何砌出斜度来呢?只需每块居上的城砖比其下的城砖内缩3—5毫米即可,外观上就出现了微微的倾斜感和棱面。遵照这些传统工艺要求进行修复,刚开始工人也有些不适应,因此,施工方、文物部门和监理方经常对技术工人进行培训,按照文物修复的要求来指导工人在一线的操作。
  此次修复,若从文物的角度来看,就是对苏州古城墙的结构、砌筑、不同时期的修缮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清理城基时进行勘探、砌筑墙体时进行“解构”,这些都将作为苏州城墙的历史信息保存记录下来,尊重历史,尊重原貌,这样的修复是有积极意义的。
  王嘉明特别提到,古城墙周边的居民非常关注城墙修复的进展,一直会到工地上来“探班”,他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是真的在修城墙了。”首席记者 李婷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