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特色中秋节——斋月宫走月亮唱曲会

姑苏日报 2015/9//27 B第05版

■记者


  中秋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农历八、九、十这三个月是一年四季的秋季月份,而八月十五又正在三月当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又有八月半、团圆节之称,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籥师》中,其曰:“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嫦娥应悔偷灵药:
  奔月那些神话

  古代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故事十分丰富,故事里月亮与玉兔、嫦娥、桂树、吴刚都有关系。战国屈原《天问》已有“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兔在腹?”的疑问,看来月中有兔之说在当时已经成型,不然屈原不会发出此问,后来又演化出玉兔捣药的传说。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先秦时候就已出现了。嫦娥,相传她本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不死药,飞入了月宫,西汉初期的《淮南子》一书中,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作为典故引用,其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解中亦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中国各地的民间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仙话:古时候,十日照耀大地,土地干裂,人民不能生活,尧命后羿射日,后羿在射下九个太阳后,西王母赐给他长生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逢蒙觊觎仙药,偷偷来到后羿家里,逼迫嫦娥交出仙药,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仙药,没想到,身子轻飘起来,竟然向天上飞去。那一天正是八月十五,月亮正圆,从此以后,嫦娥长居广寒宫,只有玉兔做伴,后羿回家见不到妻子,得之此事后悔不已,于是每年八月十五只好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正如唐李商隐《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后来月中阴影又被人们想象月中有桂树,到唐时衍化出吴刚学仙有过,罚他砍桂树,树上创口随砍随合,只能永无止境砍下去的神话故事。

  古时中秋节:从赏月游月到玩月宴

  据历代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到魏晋时崇尚清谈出游,亦有中秋泛江赏月的活动,但只限于上层贵族文士。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却没有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尽管中秋赏月在唐代已经很流行,唐时盛传“唐王游月宫”的故事,但中秋更多是民间赏月活动,还没有纳入官方的节日系统,唐朝诗歌里抒发月下幽思之情的作品很多,但没有提及中秋节民间活动的描绘,只是文人的对月抒怀之作,张九龄《望月怀远》诗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到了宋代中秋虽然已深入人心,仍以玩月宴饮为主,宋吴自牧著《梦梁录》卷四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雨露生凉,丹桂飘香,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圞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可见中秋在宋时已经成为民间的节日,赏月渐成风习。明清时赏月渐成风俗,而且还增加了外出游赏如走月亮、画舫游等赏月活动,节日的专属食品——月饼也是在这个时候得到了普及。如元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云:“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糕”,明嘉靖《太仓州志》云:“富家妇女设瓜果圆饼中庭,以拜月。”流传最广的是张士诚起义把月饼纸当信号纸传递,约定一起反抗元的暴政起义的故事。而苏式月饼更以皮酥馅香而和广式月饼并称至今。

  苏州特色:斋月宫走月亮唱曲会

  明清时候,苏州的中秋节除了品尝香软的苏式月饼外,还有烧斗香斋月宫、走月亮的女性专属活动。吴语称“月亮”为“亮月”。中秋之夜,闺阁之中早准备了案几,供上各式秋季上市的水果、月饼,还供菱角、生藕,藕一定要选有子孙的那种,谓之子孙藕。炉香灯烛,候月亮升起,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男子一般不参加,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拜毕,月下焚烧月光纸,所谓月光纸,绘月宫情景,桂树婆娑,兔杵而立,中秋街市有售。供品则由家人飨食,然后闺阁小儿女月下嬉戏,称斋月宮。市面上有线香编作斗形,纳香于中的香斗,节前即买之,此夜也焚于庭中月下,谓之烧斗香。古诗云:“拈将香线匀兼细,长短编成斗样同。只合灵檀和木屑,岂宜旨酒荐琼宫。佳人撒帐腰频折,处士占星柄自空。吴俗中秋传韵事,满庭馥桂正临风。”如是日天雨,月光阴而不见,亦必举行也。中秋之夜,妇女有走月亮的习俗,俗称步月。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可以在斋月宮后,盛妆出游,联袂踏歌,虽幽巷静坊亦行踪不绝,直到鸡鸣唱晓,犹游意未尽,俗称走月亮,俗信可以除病延年。清袁学澜《姑苏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姊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彩云桥。”吴中斋月、步月之俗,延续至民国。明清时苏州府古城中,中秋夜有游虎丘、千人石听歌的习俗,古诗有“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之句。此夜城乡士女倾城出动,千人石上人头攒动,一赌清讴,是何等的风雅盛会。曲会从明代万历年间开始举办,持续到清代中叶仍十分兴盛,民国间尚偶有发生,持续达上百年之久。曲会之记载,见诸明清文人数百种著述之中,明袁宏道《虎丘记》和张岱《虎丘中秋夜》中描绘尤其生动。如袁宏道《虎丘记》云:“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此夜吴县、吴江、昆山、常熟、上海甚至更远的昆曲爱好者都会赶来,参加盛会。
  到了清末,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秋之夜,市井还有了看小摆设的习俗,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吴县中秋之俗”记载,每当中秋,“秋高气爽,明月高悬,市面店铺。亦多张烛,以助月色,借为庆赏中秋。故士女三五成群,游行街市,明月灯光下,极一时之热闹也。店铺中咸供小财神一座,并置楼台、几案、乐器及一切杂物,以资点缀。式样精巧,颇有兴趣。故一般步月者,咸注足而视,拥挤异常也。”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小摆设,今在苏州博物馆有全套的收藏。

  水乡风情:石湖串月引人看

  中秋苏州民间还有石湖看串月的习俗,石湖在吴中地区西南,楞伽山下,水通太湖,诸峰映带,山水之景绝胜,民间相传八月十八夜至石湖可看行春桥十八桥洞,月成串影,古诗有:“十八楞伽山,湖亭待串月”。明清时尤盛,人们画舫载酒,欢游竟夕,今仍有中秋石湖看月之习俗。沈朝初《忆江南》有专门写串月词,词云:“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面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对于串月古人也心存疑问,清徐士鋐《吴中竹枝词》云:“秋风十里绿蒲生,串月看来虚有名。十八桥环半遮没。渔村一点水边明。”在农历八月十八前后,善男信女从苏州城乡、上海、无锡、常熟,乃至浙江嘉兴、湖州等地赶到石湖上方山五通神庙烧香祈神。在清中期还延伸出了至澹台湖宝带桥看串月的民间活动,清乾隆的《吴县志》记云:“十八日昏时,游石湖,观宝带桥下串月。”一时间,一轮明月下,石湖、澹台湖上画舫游弋、丝竹轻扬、琵琶婉转,赏心乐事。
  苏州民间以中秋夜晴雨,占次年元宵晴雨的民俗,民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雪打灯。”
  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等成了极富有地区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活动,传延至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