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民俗清明

城市商报 20150405 A03版

■吴梦奇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商报记者吴梦奇/文贾茹/绘图

  惊蛰过后,春雷始震,蛰虫惊走,春渐复苏。但直到清明来临,才算真正展开了这幅春天的画卷。古书云“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城内城外,草木抽青,繁花尽绽,天地间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这个精气神全起来的节日里,老苏州的习俗也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味。

  扫墓祭祖

  儿时家中有一方折叠桌,桌面贴了一层花纸,印着一幅牧童放牛图,天色灰青,凄凄惨惨,边上衬了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还不会识字的时候,便已会一边吃饭一边吟着这句不知所云的诗句。
  彼时还不懂,长大才知,古人诚不欺我。一场清明雨,打下梨花落满地,气温回回落落,正是暮春寒的时候。恰是这个时候,阿婆置办好香烛、纸钱、糕点,招呼一家老小前往扫墓祭祖,祈福求安。这是清明第一件大事。走在扫墓的路上,总要摇头晃脑念起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想来真是应景得很。

  开园赏春

  苏州园林闻名天下,但在园林还属于私人的那个年代,可不是每个苏州人都有机会去赏园观春的。但清明,是个例外。
  每年此时,私家园林便会对外开放,供人游观,仅收取少量扫花钱。家贫的小囡早就眼馋大园子里的风光了,央着阿婆带她去看,阿婆活了一把年纪也想瞧瞧富贵人家的生活,祖孙俩交上扫花钱,也去园子里走一番。假山亭廊里,还有不少少男少女。开园的日子并不长,到了立夏就关门了。清代著名诗人袁景澜便曾借此机会遍游苏州园林。

  青团子焐熟藕螺蛳

  清明前,阿婆总会在灶头间里做青团,用艾草叶取汁,经石灰点化澄清后调成米粉。阿爹进来瞧见,口不择言,今年的青团怎么不青。阿婆竖起面孔“凶”道,都被你“吓脱哉”。包上豆沙馅,排在粽叶上,入笼蒸熟,待掀盖一看,怪了,今年青团真的不青。
  青团子要油绿如玉才算好,闻来清香扑鼻,吃来糯韧绵软。但糯米做的东西不易消化,贪吃的孩子总不听大人劝,一口气要吃上好几个,结果抱着肚子好几顿饭都吃不下。大抵每个苏州小囡都曾有这种“吃噔脱”的经历。
  吃青团子是江南清明特有的习俗,也是祭祖食品。此外,苏州人还要吃焐熟藕、螺蛳、燕来笋等特色食物。

  郊外踏青

  小儿去扫墓,心思总不在那儿。路过树下,折枝柳条和兄弟姊妹打闹,燕儿南归掠过农田,捡起小石子瞄一个准。只要好好祭完祖,大人也并不会责备小儿。因为,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其实也是踏青节。挑一日天晴好,踏青去!
  在所有春天的节气里,立春、雨水、惊蛰、春风都描绘不出春天的景色,只有到了清明,春天才能成画。樱花、桃花、海棠花早已开放,梨花姗姗赶来赴约,还有田间的油菜花。
  别以为赏油菜花是现在才有的情调,其实,旧时苏州人就兴这个。城内南园、北园多农田,以种油菜的为多,清明时节,去“南北园看菜花”可是老苏州人清明节踏青的一大内容。

  插柳戴柳

  郊外,柳枝抽条,青青翠翠,最是抢眼。在苏州人看来,杨柳便是春天的绿色标志。踏青时,折一枝杨柳便是把春色带回家了。巧手的妇女还会将杨柳条编成一个一个柳球,和花朵一起簪在鬓角。小儿则将其编成一个柳圈戴在自己头上。
  柳枝郊外处处有,城内却不多。旧时,一到清明,苏州城里还有沿街叫卖杨柳条的,赶不上出城的人家便买上几枝柳条,因为清明节,家家门上都必得插上几枝柳条。
  柳枝,古人认为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不过苏州人更觉得,清明戴柳,是为了留住青春,拥有更多像春天一样朝气蓬勃的日子。

  放鹞子荡秋千拔河

  清明时节,天上除了南归的燕儿,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飞行物”。往地上一瞧,原来是大人小儿在放风筝。风筝,苏州人叫鹞子。清明放鹞子,不是一个开始,而是一个结束。
  旧时,二十四节气就是农家人的“天气预报”,清明标志着农田里的冬麦苗挺起来了,再不能随意踩踏放鹞子了。故而,清明放鹞子其实是清明断鹞。吴语“鹞”谐“妖”,断鹞也有祛妖祛病的意思。
  此外,吴地百姓还喜欢在这一天进行荡秋千、拔河、蹴鞠等活动。也是因为天气渐暖,到了可以甩掉裹着的冬衣,放肆活动筋骨的时候了。清明雨过后,又是一年春。农家人又要开忙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