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园”老故事

苏州日报 20040823 一卷5页

■潘力行

乾嘉年间,苏州商业繁荣达到鼎盛,尤以“酱园业”更为兴旺。 

    酱园业所经营的物资“米面酱醋酒盐油”样样都是人民日常所需,占了开门七件事的5件。酱园前店后坊,外面销售成品,内园手工制作,右面出售酒、盐、酱(酱油、双缸酱、豆瓣酱、辣火酱、酱小菜)、自制的醋、糟坊里自酿的酒、销售官盐,自制的乳腐、豆腐干;左边卖米面,自销自卖。老百姓去了一趟酱园店,可以买回来大部分的日常饮食所需,“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件大事,酱园业顺应了百姓的需求自然兴旺,当然,也因经营优劣,经历兴衰成败,但直到解放前仍有规模很大的酱园20多家,除了有名的潘家酱园,还有裕仁和、万康等一些实力较强的酱园。 

    说起坐落山塘街渡僧桥头的“恒泰兴酱园”,老年人也许还有点印象,它是石库门、粉墙黛瓦,粉墙上写有偌大的“酱园”二字,占房九十余间,顾客进门先过天井,五开间店堂右酱左米、(右称湿柜,左称干柜),湿柜三眼大油缸在前,曲尺柜台上摆满各式酱菜,柜台到底竖起青龙照牌,黑底金字“官酱园”,以示其合法经营,货真价实。后园排满上百只大酱缸,做好的酱油、酱菜上覆尖顶箬叶盖,晴则去盖曝晒,雨则遮盖防雨。内有糟坊酿酒,米厂开砻碾米,数十个来自苏北等地的工人操作,柜上先生、伙计多数是徽州人。这家创办于咸丰年间的酱园,与“潘所宜酱园”一样,其创办人也是潘家后代,原名“潘恒泰兴”,与“潘万盛”同时兴盛起来,因几度转换股东最后才更名为恒泰兴。苏州许多酱园与它大同小异,几乎一个模式。酱园业占了百姓日常生活所需众多内容,号称五作俱全:酱作、乳腐作、酒作、醋作、豆腐干作。创办与经营者都有它的巧妙构思,据说:经售盐为制酱必需,酱可制成酱油,又可制酱菜;用米酿酒,用酒制作乳腐,乳腐又作豆腐干;销售面米、米酿酒、面制酱,样样连环搭配,原料统一采购,自制自销,省去不少中介盘剥。大多数酱园兼营粮食其中还有个道理,那就是充分利用延搁资金,掌握价格规律,酱园业造货期自每年四月起,此时购进大量豆麦、而八月份出货销售,所得现金不能搁起来,就趁农民粮食收割后必须如期用现金缴租完税之机,降价用剩余资金收购粮食,翌年三四月青黄不接,粮价回升,又可出清存货,趁新麦上市低价收进制酱原料,他们看清货源行情,把握时机一进一出,利润可观,如此有道经营,自然不断兴旺,当然也非一顺不变,经商风险时伏,一旦失策贻误时机必然优胜劣汰,或经营者不能自律,一旦富裕起来,忘乎所以,奢侈挥霍亏空资金,自然会从商场上败下阵来,俗话说:“商场如战场”,的确有道理,将帅是战争之魂,老板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不能丢了“魂”的! 

    《无锡新传媒·吴文化》工作室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