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旧时妇女的节日活动

苏州日报 20130310 A第07版

■戈春源

 在苏州旧时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些活动是以妇女唱主角的,除“开蚕党”、“丝业节”这些劳动妇女的节日外,还有不少,今介绍如下。迎姑神
  苏州民间姑神有多尊,其中名声特别显赫的叫紫姑神。相传紫姑是唐朝山东莱阳人,姓何名眉(也作媚),嫁给寿阳刺史李景作小妾。大妇妒火极旺,狠毒残酷,竟阴杀紫姑于厕所中。上天对何眉十分怜悯,于是封她作厕神,管理人间施肥等事。紫姑的别名很多,有厕姑、戚姑、坑厕姑,饭箩仙、坑三姑娘等等。“坑三”是吴地土语,有“坑肥”的含义。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些地方是腊月十六)苏州开展“赛紫姑”的迎神活动,以预测前景,祈望稻蚕丰收。先是由妇女扎一草人,用纸做成粉脸,戴上红巾,穿上彩色裙衫,算作紫姑。由两个女童扶持“紫姑”至厕所或猪栅边,摆定香案,罗列酒果,点上香烛。接着,由主持家务的年长妇女,先发引言:“子婿不在,曹姑亦归,小姑(指紫姑)可出戏。”其中,子婿指紫姑的丈夫李景,曹姑就是大妇。紧接着,再发祷词:“丁男种田多得谷,媳妇把蚕齐上簇。四时疵疠不复兴,牛猪无瘟亦繁育。”祷毕,灯光闪耀,鼓声疾奏。这时草人如摇摆不定,称吉,未来可五谷丰登,过上称心如意的一年。如仆身倒地,那就有灾咎了,必须用念经来消灾避邪。也有人家在箕口插上银钗一支,抖动畚箕,银钗在香案的米堆上画出各种花纹,以这些花纹来推断吉凶,祈求幸福。
  古人以为百草有灵,万物存神,一些与家庭生活有关的物事,也会神灵附体,可用以卜测与祈求,因此元宵迎接神姑的活动还有下列几项。一是请箕姑。箕姑又称灰七姑。妇女用一只淘米的筲箕,装上米饭,插上筷子,用巾帕蒙上,口中喃喃祈求,便可“请”来箕姑。箕篮摇动,显出“字画”,人们再根据这些“字画”,预测家人命运。二是请帚姑。是将一把破旧的扫帚结在裙子上,妇女前行,扫帚在地上留下图形,再据这些图形卜诘灾祥。三是请针姑。是将一枚银针抛向空中,落在盘上,看针尾所指方向,凡指向东南,面向阳光,算是吉祥。四是请苇姑。芦苇可作建材,充燃料,做芦花鞋,与人生活密切,因而被神化。请苇姑,是把一支粗壮芦苇,用刀剖开后看它是否再能合拢,如能完全合缝,那就是大吉大利的朕兆了。由妇女迎姑神,是一种虔敬的表现。迎姑神,反映了劳动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走三桥
  走三桥,也叫过三桥,是元宵节妇女又一重要活动。元宵节晚上,苏州灯火相连,锣鼓喧天,龙马齐舞,一片狂欢。这时不管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民户的妇女都穿上美服,相率出游,争走三桥,以便增进健康,驱除病痛。所以,此举又称“走百病”。正如周用作诗所说:“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娘老媪领小姑,争去梳妆走百病。”走时,每人持香一炷(至少带队者必须持香),默默念祷,乞求上苍保佑合家平安。所走的线路,所过的桥梁,不得重复,寓“好马不吃回头草”的深意。所过之桥,必取吉祥名字。太仓妇女一般走州署东边的三座桥,它们分别名叫太平、吉利、安乐,讨“凡事顺当,平安快乐”的口彩。由于旧时妇女很少出门,在这正月十五晚上自由活动的当口,借走三桥的机会,到处游逛,尽情欢乐,甚至到天明方散。还是陆伸写得好:“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朗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风月三桥行处好,喜侬先过太平桥。”这首诗反映了元夕妇女拖延户外活动时间,争过三桥的喜悦心情。乞巧会
  乞巧会活动在传统的七夕进行。七月七日,这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日子。年轻妇女要捣烂凤仙花,搀上少许明矾,染红指甲,尤其是无名指与小指必须染得漂亮,展示其美貌。一些妇女还用糖与面粉,调成紵麻结或飞禽的形状,放在油中煎脆,做成巧果。据说吃了巧果,妇女便会怀孕,生子也聪明。有些妇女还买些摩睺罗(蜡制或木雕的小孩儿),放在水中作戏,以便受孕得子。
  晚上,柔美的月光,使庭院增添诗情画意。一些考究的人家,用青竹与绿色的荷叶,作承露盘,承接七夕的甘露,滋润心田。女的长辈会率领女性,有时会邀来邻居女伴,一起开“乞巧会”。乞巧会,往往以礼拜牛郎、织女双星开始,以下是穿针比赛,比一比用丝线穿过针孔的技巧,不管年辈长幼都可参加。一些女孩少妇由于眼明手快,往往一次穿成,十分高兴。而老妇好婆,目力不济,多次穿孔不成,引来阵阵嬉笑,庭院里充满欢乐气氛。
  最后,是进行“乞巧”。苏州的乞巧方式有多种。一是在七夕的前一天晚上,把井水与河水合起来(称鸳鸯水),第二天放在太阳下暴晒,时间一长,水面上会形成一层膜。然后用细针放在膜上。如果水底的针影像祥云、花朵、鸟兽或鞋形、剪刀的,便是乞得“巧”,人会变得聪明。如果针影像棍棒,形成直线,那就是笨的象征了。二是将蜘蛛放在小盒里或荷叶中,第二天看蜘蛛能否结网,凡结成网的,预示聪明。三是将一只老瓜放在院子里,如果有蟢子爬上去,人就会变巧,反之则笨。乞巧,反映了妇女对智力的追求。乞巧会,由女性组成,所以七夕节也叫女儿节。走月亮
  中秋之夕,苏州妇女头戴木樨球,穿着绸衣盛装,在灯影笙歌中出门。或到尼庵,看“焚香斗”。庙里香烟氤氲,烛影摇动,喧声笑语,充满温馨。或踏歌前行,到虎丘等胜地游览。在塔灯泛光、秋声月色中,联袂闲逛,忘却睏倦,称“走月亮”。
  秋夜“走月亮”,以黎里的“夫人会”最负盛名。从八月十四日开始,黎里举办庙会,里社组成仪仗队伍,抬神像出游。十六日白天,各庙神像聚集到东栅,然后抬上船只,乘船回到自己的庙堂,称“游河上殿”。晚上则抬出各庙的“夫人”塑像巡游。在“夫人”的轿后,妇女们摩肩接踵,执香拜行。此时,灯月交辉,笙歌载道,人流涌动,缓缓前进,十分壮观。这样,一直要走到天亮,方才罢休。“夫人会”是妇女的天地,会上妇女个个扬眉吐气,神色欢昂,而男人们只能充当轿夫等一类角色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