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民俗

城市商报 20140908 A第02版

■吴梦奇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苏州人叫得简单又直接,就叫﹃八月半﹄。农历月半,月儿正圆。这时节,谷物将熟,农民们盼丰收,便在这天祭祀祝告,留下多少故事、多少民俗。春秋百代更迭,中秋年年月圆。只是旧时的民俗随时间演化更替,也有许多已然湮没。到如今,追忆起来,趣味多多。

  “月亮走,我也走……”这首耳熟能详的情歌唱的不只是现代人的浪漫,也是吴地由来已久的习俗。中秋节这天,老苏州都要“走月亮”。月光下,一路漫步。抬头望去,这月亮真好像跟着你走一般。或者,我们得改唱“我在走,月亮也走”?
  走月亮,往哪儿走?石湖就不错,不仅有茶磨诸峰映带,相传还是范蠡携西施入五湖之处。烟水朦胧间,月色像一层若影若现的轻纱,笼住少男少女的心事。中秋节走月亮,最高兴的莫过于这些姑娘小伙了。天上月圆,人间情圆,端的是个好彩头。对他们来说,中秋,又是另一个情人节。
  穿上最精美的衣服,溜出家来;赴一场邀约,踏月而行。那时候,亭中树下桥头,喃喃细语的一对对,是他们指月为盟的身影。

  这边厢是花前月下,那边厢田间野地静悄悄,橘黄的南瓜在叶间忽隐忽现,一只修长的手慢慢伸出,倏然“咔”地掐断瓜藤,抱起南瓜就跑。身后,留下俏生生银铃般笑声一路。一个女子,偷南瓜?
  放心,今天偷瓜真不算偷,瓜主是不好意思嗔骂责怪的。因为,这也是吴地中秋的一个民俗。“南”谐音“男”,已婚女子回家把南瓜藏在绣被里,有养男生子之美意。
  不过,对上了年纪的老人来说,讲究的就不是这些浪漫了。在他们心目中,走月亮是祛病延年的祈福。老人说,月光晒一晒,灾病都走开。

  祈福,不止走月亮,家家户户都得祭月亮,也叫斋月宫。老苏州阿婆都会早早准备食材,水红菱、鸡头米、莲蓬、生藕、芋艿、月饼、栗子……每个都有“名堂经”。天色暗了,露天摆上一桌,插上桂花,点起香烛,只等月亮升起,妇女先拜,再是小囡膜拜。最早,男子可是不能拜的,据说是因为月属阴。不过,随着时间推移,这规矩也不再那么严苛,中秋当夜,家里的男丁也会跟着拜上一拜。拜完还会烧月光纸,这月光纸上画了月宫、桂树、玉兔,一般街市上都有卖。这时候,围在一边的小囡早就迫不及待,抓起案上的东西就往嘴里塞。

  只要月亮好,走月亮可是要走一晚上的。此时的街市,人潮如流,两旁的店铺摆出一个个小摆设:小财神人偶是主角,穿上小小的衣裳,配上缩微的几案精巧可爱,不光小孩,大人也忍不住掏铜板。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路走,一不留心,可能你就走到了虎丘。
  “中秋千人石,听歌细如发”,虎丘塔下,剑池旁,那块据说能容纳千人的千人石上,士女们摆开美酒佳肴,拍昆曲唱吴歌,咿咿呀呀,踏歌而来,好不热闹。
  虎丘塔下笙箫达旦,城西南的石湖边也是人头簇拥。上方山下一片湖,烟波湖上两座桥,桥上万千人。携儿带女,候月夜半,只是为了看一眼传说中“石湖串月”的奇景。据说,“月光初起,入桥洞中,其影如串”,九孔洞桥各自倒映出九个月影,九月能连成一串。
  说到底,这石湖串月的奇景却没有人真正见到过。越是神秘,越引得人年年都去看、去寻。一代代流传至今,也成了吴地特有的一大中秋民俗。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