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三朝看牡丹 苏州第一枝牡丹是朱勔引来的

姑苏日报 20150412 B第02版

■沈建东

 ■沈建东
  春天是最富有诗意的季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旧时苏州市民游春玩景的风俗十分兴盛。清明前后,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文人雅士寻美景,诗酒集会,小户人家也不虚度春光,踏青游春,明诗人吴兆有《姑苏曲》诗云:“宝带桥头鹊啄花,金阊门外柳藏鸦。吴姬卷幔看花笑,十日春晴不在家。”大户人家亦开放自家园林,探古访幽,任人游赏。南园、北园菜花正黄,人们结对赏山野之景,“探胜南园复北园,菜畦风暖蝶蜂喧。”从清明始,文士又开始画舫之游,“舱中男女杂坐,箫管并奏,宾朋喧笑。船娘特善烹饪,……传餐有声,炊烟渐上,飘摇柳外,掩映花间……”至此,谷雨节气是游春最高潮——看花局,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
  这花局看的是什么花呢?国色天香牡丹花。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花卉,花开艳丽,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自古有“竞夸天下双无绝,独立人间第一香。”的美誉。史载,隋炀帝好奇花、奇石,继位后“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唐开元年,唐明皇的宫廷内,亦重牡丹,杨贵妃对牡丹更是喜爱有加,在沉香亭前,骊山行宫处,栽植数种红紫、浅红、通白等色牡丹。花初开,杨贵妃带着宫女游赏花间,十分欢乐。武则天历史上对她评价褒贬不一,但她也是爱牡丹之人,“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则天)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此记载说的是武则天的家乡——西河,牡丹品种“特异”,已超过京城许多品种,因此,天后将家乡的珍品移到首都来。宋周敦颐《爱莲说》中写有“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清慈禧还曾将牡丹定为国花,至此,在国人心中牡丹成为了富贵吉祥的象征,民间吉祥图案无论绣品还是木雕、砖雕都喜用牡丹为题材,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旧时吴中的爱花人士候清明一过,便扳着指头等谷雨到来,谷雨时节细雨纷纷,润物无声,牡丹开始含苞欲放了。自古牡丹出洛阳,苏州人栽种牡丹据传是起于宋朱勔,明清时渐成风习,“赏花者不问亲疏,谓之看花局。”
  “吴俗好花,与洛中无异,其土地亦宜花,古称长洲茂苑,以苑目之,盖有由矣。吴中花木不可殚述,而独牡丹、芍药为好尚之最,而牡丹尤贵重焉。”这是元代华亭人陆友仁的记载。苏州第一枝牡丹大约可算是朱勔引来的,朱勔生于宋代,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氏,他的父亲朱冲原是卖草药出生的,后来稍微有了点积蓄,就开了药铺子,后来资本又积累多了,朱冲就不学好,因为行为不检点而两次受徒刑,但朱冲确实是做生意的好手,苏州话说起来叫脑子活络,药铺生意日益发达,钱多了就开始结交权贵,但朱冲还没忘记乡里,在春夏之交的时候,自掏腰包买来米和药,招募懂医术的医官,到街道里挨家挨户送药问诊,没有吃的人家还送大米上门。冬季又派人买了大量的旧衣服,雇佣善于缝纫的妇女制作成百纳衣,大雪天送给大街上挨冻无衣的穷人和流浪汉。到了他的儿子朱勔的时候,家大业大了,朱勔还结交上了中贵人,就是帝王所宠幸的近臣,那个时候宠臣有蔡京、王黼、童貫之流,因为送花石得到信任,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凡林园亭馆以至坟墓间,所有一花一木之奇怪者,悉用黄纸封识,不问其家,径取之。”当时指挥花石纲的杭州设“造作局”,苏州则是“应奉局”,朱勔被蔡京推荐来管领该局。为了用船运送这些珍奇的花石,十船编成一队,称一纲,因名花石纲。一路上遇桥不能过则拆毁,城郭太窄则凿大,过河一切船只让道,连原来运粮食的船也用来运花石纲,以至于禁卫乏食,竟然也无人问津。船一路无碍,直达京师,朱勔之宠如日中天,也因经常押运花石纲到京城,还参加了宫里的内宴,宋徽宗还握过他的手臂和他说话,回到苏州朱勔竟然用黄帛把手臂都缠起来了。花石纲之役,前后延续二十多年,而以政和年间(1111~1117)为最盛。官吏、采办还乘机敲诈勒索,给江南一带造成极大的灾难,成为激起方腊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后不久,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国南下,第二年初,首都陷落,金兵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宫女、皇亲、官员、工匠、艺人等14000余众,驱逐北上,北宋王朝至此灭亡。如今,太湖石--冠云峰,现存苏州留园内,上海豫园有玉玲珑,南京玄武湖的童子拜观音石,相传都是宋徽宗时期花石纲遗物,史称艮岳遗石。
  苏州的朱勔在为皇帝办花石纲的时候,自家的花园也经营的颇有生色,楼台九曲,名花种植,取名同乐园,俗称朱家园。朱勔善于堆山造园,号称“花园子”。朱家花园里,朱勔把从洛阳带来的牡丹“数千本”养护的十分茁壮,每届谷雨前后,花将开的时候,都小心用缯彩为幕棚,遮挡掉部分强烈的阳光和过多的雨水,而且每盆牡丹都装饰金牌,写上名称,绵延差不多一里路长,候谷雨三朝,牡丹盛开,就开园供人观赏,期间往往有游春的妇女贪看花美而迷失了路,朱勔还准备酒食邀请这些迷路的女子吃饭,甚至还送些钗环给她们。后来朱勔被钦宗皇帝先下诏流放后又下诏处死,得到消息的苏州市民冲进朱家的花园,抢砸一空,可怜千娇百媚的牡丹都被人折断拿去当了柴烧。正是应了那句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相传朱家的子孙有些隐姓埋名,在虎丘一带隐居下来,仍然干着栽花种草的老本行,“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翠竹织篱门一扇,红裙入市花双鬓。山家筑舍环山市,一角青山藏市里。……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
  遥想一下,朱勔带来洛阳牡丹还是应该在柴薪的命运下侥幸有遗留下来的,经过爱花人士小心栽培,开枝散叶,花香遗后世,在元人高德基的《平江纪事》一书中还记录了牡丹“花木之妖”的奇事。说的是铁瓶巷一户姓刘的人家,有牡丹各色盛开,一共开了三度,初开如茶盂子大,中间绿蕊,犹如神佛之状,后来又开,若五升竹箩,花蕊成人马形,延续半月之久,第三度如酒盏大,其蕊细长若幢幢旗帜状,而罗衫紫玉粉红楼子甚多。三日而萎。“观者日数百人,栏槛尽皆摧毁,不可止遏。”可见苏州人对牡丹的钟情之深,可以和首都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相媲美了。自宋以后,苏州谷雨赏牡丹的风俗年年绵延,至今不变。也正应了那首《竹枝词》所咏:“谷雨名花万树香,楼台九曲水中央,苔痕绿遍金牌字,人向朱园话夕阳。”
  如今,苏州园林里春天牡丹盛开,引来无数赏花之人,常熟虞山尚湖的牡丹盛会据说是江南一带之最,每年也吸引了几万爱花者的眼球。

  摄影/王建中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